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孫源澤 王兆鋒
手機查看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千百年來,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等難題一直困擾著山東黃河灘區群眾。2017年,山東全面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全省黨員干部秉持一顆公心,為了父老鄉親,與天叫板、與地斗難。截至去年底,遷建任務已基本完成,60萬灘區群眾有了“穩穩的家”。
3年多的時間里,全省近兩萬名黨員干部、十萬多名建設者集結黃河灘,鏖戰大遷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氣魄,奉獻了自己的無悔年華,在1702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上,譜寫了一曲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真情實意,于無聲處感動父老鄉親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這項利國利民的大工程中,眾多基層干部沖鋒在第一線,當工程遇到具體問題需要他們去推進時,當群眾對工作不理解需要他們去耐心解釋時,他們是政策的傳聲筒,也是群眾的貼心人。
今年春節前,黃河入魯第一縣——東明縣沙窩鎮馬集社區7個自然村的群眾喜遷新居,鄉親們看著新樓房一個個笑得合不攏嘴?吹竭@一幕,鎮長邢鵬英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馬集行政村是東明縣唯一一個在黃河西岸,實施跨河、跨鄉鎮搬遷的村,該村地處魯豫兩省交界處,村民對灘區遷建工作不理解、不配合,難度很大,搬遷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為破解這一難題,2018年5月,邢鵬英到沙窩鎮工作的第二天,就來到馬集村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有一天晚上,邢鵬英和馬集村黨支部書記馬會文到一個自然村做群眾的工作。他們用手機照明,蚊蟲隔著褲子咬了他們一腿包。“但是我們到了村里,很多群眾卻不讓進門,甚至還有人隔著門說起了風涼話。”邢鵬英說,自己那時急得嘴上起了泡,說話聲音都嘶啞了。
但他沒有氣餒,而是更積極融入群眾中。他自己掏錢買禮物,到村民家串門,和村民交朋友、嘮嗑;村民家有紅白事,他自己掏錢隨份子,吃白菜粉條一碗端,給主家“長臉”……逐漸地,馬集村村民接納了邢鵬英。
搬入新家后,馬集村村民給縣委、縣政府寫了一封感謝信:“我們和祖輩父輩都坐過解放軍(搶險救災)的橡皮艇,吃過政府發放的救濟糧!為讓我們徹底擺脫水患,黨委、政府費盡心思讓我們搬進了新家。謝謝這些好干部,謝謝這些當家人!”
“大爺大娘一聲‘小丁’,是對我最大的獎勵”
黃河灘現在已是換了“人間”。在整個工程實施過程中,很多灘區遷建干部和建設者為了群眾的萬家燈火,奔波在一線,把群眾當親人,卻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
“爸爸,你怎么又騙我,不是答應帶我去家門口的廣場玩嗎?”每每聽到自己孩子的抱怨,濱州市濱城區發展和改革局原綜合服務中心主任丁云霄總是會尷尬地笑一笑。
2018年10月16日,丁云霄調到濱城區發展和改革局工作,擔任濱城區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施工一線總指揮。全區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共涉及18村,而且村臺分散,管理難度大。所以到這個崗位后,每天開車往返于各村臺之間,就成了丁云霄工作的常態。
2019年,超強臺風“利奇馬”來襲。此時,濱城區的舊村臺改造工作,正好進入到設計落地關鍵節點:根據設計,十余個村臺新建道路,需要對村民自建的村臺進行壘高或者削平,村民們害怕臺風來了,門前路基壘高后自家雨水排不出去,紛紛拒絕設計方案。
這可急壞了丁云霄,因為工期很緊,已經延誤不得了。他干脆連家也不回了,就住在了指揮部的活動板房里,調整設計方案。指揮部是流動的,哪個村工作遇到了困難,他的指揮部就搬到哪個村。
最讓丁云霄印象深刻的是市中街道大劉村。這個村,每戶村民的院落都是自己壘出來的,因此沒有統一的高度標準,整個村子七高八低,最懸殊的地方,兩個挨著的院落之間高度能差2-3米。為了這,丁云霄和同事們開了十幾次會,針對每一家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終作出了一個令群眾都滿意的方案,工程得以順利開展,村民們還給指揮部送來了錦旗,感謝丁云霄和同事們所作的努力。
他的孩子當時只有4歲,因為每天見不到爸爸,孩子經常在被窩里偷偷掉眼淚。有一天,孩子在媽媽的帶領下來到了指揮部,丁云霄見到孩子非常高興,可是忙碌的工作,讓他沒有時間跟孩子多說幾句話,他只是親了幾下孩子的額頭,轉身又出門去跑現場了。
“其實我也挺愧疚的,在他最需要父親陪伴的年紀,卻沒有陪著他!闭f起孩子,丁云霄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但他卻說并不后悔,“每次回到已經修建好的村里,都會有大爺大娘認出我來,叫我一聲‘小丁’,我覺得那是對我最大的獎勵。”
生命最后一刻,仍然
記掛著遷建工作
17時33分、17時51分、18時34分……2020年12月19日,一名基層干部打完生命里最后三個安排工作的電話,倒在了家里的沙發上,耳旁傳來的是妻子陣陣驚呼聲:“老齊,你怎么啦?你別嚇我!”這名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然記掛著遷建工作的,就是東平縣戴廟鎮原副鎮長齊道功。
2017年底,戴廟鎮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正式啟動,鎮黨委抽調齊道功到遷建指揮部擔任副指揮長,具體負責全鎮7個灘區村的外遷工作。進駐指揮部第一天,他就向指揮部和鎮黨委立下軍令狀:“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完成社區建設,讓灘區群眾盡快步入小康生活!
2018年7月初,為集中辦理施工許可證等社區建設手續,他連續往返于戴廟鎮和縣城之間,十多天里,每天60多公里來回奔波。他總是早早地準備好各種材料等在縣農業局、住建局、國土資源局等有關職能部門科室門口,希望工作人員一上班就第一個處理他的材料。對現場補充能夠通過的材料,他隨時補充完善;對需要大改的,就返回鎮上加班加點,忙到深夜兩三點已經習以為常。
2019年10月,社區建設完成并搬遷入住,在全省抽查評比中被評為“山東省建筑工程優質結構”工程。“看到群眾搬上樓了,生活好了,我受的累也值了!饼R道功說。
搬遷入住新社區,只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舊村拆除、土地復墾、社區治理,后續工作并不比建社區輕松。2020年,7個搬遷村的老村住房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拆除復墾,復墾耕地500多畝,全部流轉給種糧大戶。搬遷后,為了讓群眾享受貼心的物業服務,齊道功多次過問協調。
戴廟鎮移民辦主任王慶柱說:“這幾年,齊鎮長坐辦公室的時間少,節假日在家休息的時間少,甚至召開會議都選在項目現場,他總是盡可能多地把精力和時間用到工作上!
邢鵬英、丁云霄、齊道功,只是奮戰在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一線黨員干部、建設者的縮影。三年多時間里,他們留下了眾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用攻堅克難、擔當作為,圓了灘區群眾的安居之夢;用一心為民、無私奉獻,寫就了灘區遷建的人間大愛。
(□參與采寫:曹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