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海報時評丨打響“眼睛保衛戰”已刻不容緩
2021
王封
于洪良
近日在全國兩會“委員通道”與媒體記者交流時,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大談學生身體素質,其中一句“高一893個學生中有774個戴眼鏡……”讓人格外關注。因為這一比例高達86.6%!
教育部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呈現高發性、低齡化、重度化趨勢,特別是近幾年農村學生視力不良上升的速率已經開始超過城市。另據教育部2019年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我國6歲兒童近視率為14.5%、小學生近視率為56%。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近視患者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青少年視覺健康問題已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青少年近視的成因是什么?原因并不復雜,一方面,過重的課業負擔、電子產品的濫用造成了過長、過量的用眼時間;另一方面,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尤其是戶外的體育鍛煉時間過短,加之不良的用眼習慣、生活方式等造成兒童青少年的近視現象。具體表現就是一些青少年玩手機游戲成癮,空余時間幾乎離不開手機,一些老師在布置作業時,也高度依賴平板電腦,而一些校園的課外實踐更是離不開顯示屏……尤其是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規模開展線上教學,近視率出現了明顯反彈。針對疫情期間開展大規模線上教育的情況,教育部對9個省(區、市)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在疫情期間視力變化的調研結果顯示,半年來學生近視率增加了11.7%。
“學生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孩子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如果我們的教育只關注升學率,國家也沒有核心競爭力。分數不是教育的全部,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唐江澎委員的這一番話振聾發聵。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近視防控專家宣講團副團長、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院長畢宏生教授也多次呼吁青少年視力不良,不僅僅是個人體質健康問題,更是一個緊迫的公共衛生問題,決不能任其發展。
如何防控近視?首當其沖的是全社會應當關心、支持、參與兒童青少年視力保護,營造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專家指導、學校教育、家庭關注的良好氛圍,早發現、早干預,幫助孩子養成受益一生的愛眼護眼好習慣。切實按照2018年教育部、衛健委等8部門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總體近視率和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 ,并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區、各學校的經驗做法,下大氣力扭轉兒童青少年近視居高不下的局面。 按照畢宏生代表的建議,建立省市縣立體化、家校社聯動網格化、信息采集監控信息化、中西醫結合化的“四化”防控體系,推廣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信息系統,進行網格化防控。
另外,全國設有眼視光醫學等學科(專業)的30所高校和設置眼視光技術專業點的69所高職院校,要積極作為,迎難而上,聯合攻關,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為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提供智力、人員、技術支撐等。
更為重要的是,要真正強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學校必須合理安排教育教學,讓學生在線時間盡量短一點少一些,積極推進校園體育項目建設。另一方面,家長思想上不能“近視”,要適度克制“報班”沖動,讓孩子學業負擔輕一點減一點。孩子居家時,不要動輒把手機、平板電腦扔給孩子,避免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和成癮。家長要以身作則,最大限度放下手機,與孩子多開展互動,增進親子交流,呵護好孩子們明亮的雙眼。
近視防控不全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事情,只有社會各方都重視都參與都行動,把學生的健康成長放在應有的重要位置,以攸關之心和切身之愛來呵護兒童青少年的視力健康,逐步淡化教育焦慮,才能化解近視防控路上的重重阻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很顯然,落實上述舉措,關鍵還在于教育評價改革、優化教育生態,積極引導學校、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教育政績觀以及成長成才觀,以此推動政策的落實和推進。只有打贏這場“眼睛保衛戰”,才能使青少年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作者系山東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財經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楊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