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讀懂兩會⑥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還要多久?
2021
滿倩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圖片來源:新華社)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濟南報道
回望“十三五”,“天問一號”問鼎蒼穹,嫦娥五號奔月取壤,“深海一號”遨游滄海,“奮斗者”號萬米探海,北斗三號全球導航,“復興號”馳騁神州,C919一飛沖天,“華龍一號”首堆商用,5G手機芯片投入商用……在蒼茫太空、在遼闊大地、在深邃海域,一項項重大工程書寫著中國奇跡,彰顯著中國制造的底氣。
也許你會問,中國制造的規模到底有多大?
這可能會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近日,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數據,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1.31萬億元,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制造業的占比比重對世界制造業貢獻的比重接近30%。
不僅如此,“十三五”期間,我國先進制造業快速增長,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15.1%、33.7%,分別比2015年提高3.3個、1.9個百分點,成為帶動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力量。2020年,全年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17.8%,比2019年提高1.9個百分點,成為利潤增長最快的工業行業板塊。
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而且正走在向制造業強國奮發的征程上。
2021年2月18日,一名技術人員在GE醫療北京影像制造基地車間內工作。(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
中國是“世界工廠”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網上曾流傳一個視頻,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紐約州州長科莫公開發言,“我們需要口罩,它們是中國制造的;我們需要防護服,它們是中國制造的;我們需要防護面罩,它們是中國制造的;我們需要呼吸機,還是中國制造的。現在我們需要核酸檢測試劑,依然是中國制造的。”科莫一臉“問號”,“啥都是中國制造,這怎么回事?怎么會成這樣?”
再舉一個近點的例子。首批7000輛中國制造的特斯拉Model 3汽車,于2020年11月底抵達歐洲,銷往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等國家。這是中國制造的特斯拉首次出口歐洲。還有國產汽車品牌比亞迪,據海關方面相關汽車進出口數據顯示,2020年比亞迪漢有113臺銷往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成功打破汽車強國對中國品牌的歧視鏈。
顯然,“中國制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速度驚人。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制造業31大類中20個類別增加值實現增長。裝備制造業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了6.6%,高技術制造業比上一年增長7.1%,全年新建5G基站超過60萬個,實現所有地級以上城市5G網絡全覆蓋,5G終端連接數突破2億,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1100個。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10.4%,在規模以工業增加值中的占比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15.1%。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增加值明顯提升,由約1.8萬億元增加到3.8萬億元。
濰柴集團發布了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商業化柴油機,樹立了全球柴油機熱效率的新標桿。(圖片來源:濰柴官網)
從山東制造看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
你知道嗎?目前在聯合國分類的41個工業大類中,中國是唯一一個41個大類齊全的國家。而山東又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在全國制造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去年疫情期間,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的山東,2020年以3.6%的經濟增速跑贏全國,用實力回應了輿論“雜音”,證明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已初見成效。
在這背后,也得益于工業大省的自身優勢。處于產業上游的山東大型企業、國有企業,不僅抗風險能力較高,而且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以最快速度轉型升級,在全國乃至全球調配經濟社會資源,率先復工復產,克服重重困難,促成增速逆勢上揚。
在第一波復工企業中,如意科技、魏橋創業、威高集團、舒朗集團等企業,紛紛轉產生產口罩、防護服;齊魯石化、東營赫邦化工、艾孚特科技、濱化集團等化工企業,紛紛轉產向地方政府和企業敞開供應消毒劑。
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后,濰柴集團發布了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商業化柴油機,樹立了全球柴油機熱效率的新標桿;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和5G智慧碼頭,為全球自動化碼頭建設運營提供了“中國經驗”。同時,山東積極搶占工業互聯網建設制高點,成為最早擁有兩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多個平臺的省份。
在山東抓住用好全球產業鏈調整重塑機遇的同時,全國其他省市也在加快推動制造業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邁進。
比如,深圳建設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形成以企業需求為主的創新生態,聚集國際知名企業,嵌入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蘇州打造納米“產業生態圈”,形成政府主導、國資推動、市場運作、產業互動的發展新模式。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創新發展高地龍頭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來自制造業領域的全國政協常委、哈電集團董事長斯澤夫表示,“中國已經實現從落后的追趕者到并跑者的轉變。‘十四五’開始了,我認為中國的制造業一定能夠抓住這個機會,迅速補上自己短板。”
2020年12月4日,新能源汽車下鄉云南站活動在昆明舉行,市民在活動現場試乘新能源汽車。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實現制造強國目標還要多久?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任務。
2020年12月25日,中國工程院發布《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下文簡稱《報告》)。綜合歷年發展指數變化情況,中國成為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但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我國仍未邁入“制造強國第二陣列”,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報告》顯示,美國以168.71的指數值處于第一陣列,德國、日本分別以125.65和117.16的指數值位居第二陣列。處于第三陣列之首的中國指數值為110.84,同屬第三陣列的韓國、法國、英國依序排列。
全國政協常委、哈電集團董事長斯澤夫認為,目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主要是三點軟實力“不如人”:“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產品質量和品牌、管理水平和效益,特別是盈利能力。”
據了解,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動中趨勢性下降,特別是2019年占比27.1%,是2012年(31.5%)以來的最低水平。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在“部長通道”答記者提問時,針對制造業比重逐漸下降現象作出解釋,“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的經濟總量在不斷提升。發展先進制造業、保持制造業比重,是一個久久為功、不斷堅持的過程。”
那么,中國若想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還需要多長時間?
在今年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表示:“中國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苗圩認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明顯增多,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得過早、過快,不僅拖累當期經濟增長,影響城鎮就業,還將帶來產業安全隱患,削弱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強調“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如此看來,在加快推動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既要“快”,又要“穩”,既要保持戰略定力,也要保持戰略清醒,既要深刻認識差距和不足,也要咬定目標不放松。
責任編輯:楊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