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眾日報
手機查看
求職就業他們這樣說
“粗擦工”一天工資只有120元,“精擦工”一天280元,人還不好找,得提前預約。這種活很專業,4米來高的玻璃,工人要踩著一人多高的梯子“咯噔咯噔”地走,像踩高蹺一樣。雙面擦玻璃器也得會用,用不好會把玻璃夾碎。
——招“精擦工”的程女士
現在各個小區業主都有群。平時干活,你得價錢公道、技術過硬、處處替業主著想。否則一個差評,這個小區、甚至周邊小區,你都進不去了。疫情好比大浪淘沙,讓人們更重視技術、誠信了。
——43歲的商河龍桑寺鎮崔家村人崔吉勛
工資最近漲了,由年前的每月4400元漲到了4800元。是老板主動給漲的,應該是經濟發展的原因吧,工資年年漲。
——一在建項目中的43歲鋼筋班組長張太欽
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困難是暫時的,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年后,我們公司老職工100%返崗,更加珍惜崗位了;新工人也有就業機會。
——惠爾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魏冬梅
“疫情讓人們更重視技術了”
——當下農民工求職就業狀態考
5月15日,山東天源服裝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工人在熨燙服裝。(□楊學瑩報道)
5月17日,興潤建設集團承建的“山東益通辦公樓”工地,建筑工人在綁扎鋼筋。(□張太欽供圖)
5月13日,在興潤建設集團承建的“山東益通辦公樓”工地,記者楊學瑩采訪鋼筋工張太欽(右)。(□李公訓供圖)
□本報記者 楊學瑩
疫情沖擊百行百業,農民工就業受到多大影響?記者日前以建筑業農民工為重點,到濟南市全福立交橋勞務市場、張莊路勞務市場及建筑勞務輸出大縣肥城市、勞務輸出大縣寧陽縣的建筑工地、企業、鎮村進行了采訪。
勞務市場:
很專業的活不好找人
5月12日早晨5點30分,記者來到被稱作“濟南三大勞務市場”之一的全福立交橋勞務市場。立交橋西北角的自行車道、人行道上,農民工手拿鋸、木方、刷墻輥子等標志工種的物件,背著工具袋,三五成群地向路邊來人的方向張望。不時有找到活的“小分隊”,高高興興地和同伴揮手告別,登上雇主的面包車離去,開始一天的工作。
長方臉、皮膚曬得黝黑的張家才,今年48歲,老家在濟南市濟陽區太平鎮張劉村,是個婚禮經紀人。平時,他有婚禮就回去幫人操辦婚禮,沒事就在濟南打零工,七八年前就開始在全福立交橋勞務市場找活干了。他說,今年受疫情影響,一是開工晚,往年過完正月十五大部分人就回來了,今年3月中旬回來就算早的,他自己是4月8日回來的。再一個是有些小工地開工不足,活少了,工資有所下降。比如搬磚、和灰、保潔這類小工,年前一天工資170-180元,現在130-140元是常事。
40歲的郝正去年從肥城市安臨站鎮郝家村來濟南干裝卸活,他說,以往一個月他能干20天,最近一個月干了15天。他從手機里翻出碼垛的照片告訴記者,他七成的活來自20多家老主顧,他們多數是在城郊生產乳膠漆、分裝沙石水泥等的小企業,有個別企業節后開工不足,活少了。價格方面,老主顧出價沒變,搬運1噸貨15-20元。但新主顧不一樣,出手不那么“闊綽”了。
除了張家才、郝正這樣的“老人”,記者還遇到了幾位疫情后才來這個勞務市場找活的工人。光頭、圓眼睛、愛說愛笑的齊河人趙永新,今年40歲,最近4年在橫店、東平、威海、棗莊等地的影視基地當群眾演員,日工資從100元逐步進階到了400元。但受疫情影響,影視基地有的至今未復工,有的復工了但片子不多,他便來到全福立交橋勞務市場當起了小工。工友笑著說他是“下來體驗生活的”,他自己也不愁不憂:“先干著,等拍電影的恢復了,我再回去。”
40歲的李女士,在濟南一所小學門口的書店里打工。小學沒開學,書店沒開門,她就出來干零工。“房租一個月700多元,還有兩個小孩要養,不能在家待著。干小工一天工資130-140元,掙點兒是點兒。”她說。
活少了,人多了,小工出現了“人搶活”的場景。7點整,見一個男子過來招人,大家“呼”地上去將他圍住。“打掃衛生,130元,要3個人。”男子說。“我們三個去行吧?”“我們仨!”多人人搶著應答。一眨眼,記者還沒看清怎么回事,3位50歲上下的婦女就跟著男子離開了。
8點多鐘,記者和電焊工蔣紅星騎車過路口,從立交橋東北角向東南角去。等紅燈的工夫,一位50多歲的男子突然坐上記者的車后座:“你不是帶著他去干活嗎?”他指著蔣紅星說,“我也去!”聽說不是,他才半信半疑地下了車。
和小工“搶活干”的狀況不同,手藝好的技術工人(農民工稱他們為“老師兒”)仍然搶手。跟一家裝修公司在山大二院醫技綜合樓干保潔的55歲微山縣人程女士,受老板之托招人“精擦玻璃”,這天一早沒招到人,有點著急。她說,這種活很專業,4米來高的玻璃,工人要踩著一人多高的梯子“咯噔咯噔”地走,像踩高蹺一樣。雙面擦玻璃器也得會用,用不好會把玻璃夾碎。“粗擦工”一天工資只有120元,這種“精擦工”一天280元,人還不好找,得提前預約。
43歲的商河縣龍桑寺鎮崔家村人崔吉勛,早年在工地上干電焊,后來轉行干了裝修、維修。他自學考了電工證、消防工程師證,注冊了裝修公司,取得了消防、供熱施工資質,現在領著5名工人,裝修、消防、空調、水暖等活兒都能干。他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每個月仍然能干二十七八天活,幾乎全部來自老客戶介紹。只是怕打擾在家上網課的孩子,客戶的裝修大活很少,但維修等小活不斷,總體沒大受影響。
“現在各個小區業主都有群。平時干活,你得價錢公道、技術過硬、處處替業主著想,否則一個差評,這個小區、甚至周邊小區,你都進不去了。疫情好比大浪淘沙,讓人們更重視技術、誠信了。”崔吉勛說。
5月11日,晚上7點來鐘,記者來到濟南市槐蔭區二環西路與張莊路交口西南角的張莊路勞務市場。路邊一家汽修廠的臺階上,幾位工人正在休息,其中52歲的齊河縣人劉圣勤剛下班。老劉干了20多年瓦工,貼瓷磚每天工資400多元。他說,疫情對他的主要影響是開工晚了,3月份干了六七天,4月份干了20來天,而以前過了年就有人招工,天天都有活兒。現在,他除了干技工,小工也干。“等學校開學了,小區的裝修活能開展了,技術活兒就能多一些。”他對日后的生計表示樂觀。
工人們也在想辦法應對“活少”的問題。攬裝卸活的肥城人郝正,最近花4000元買了一部電助力的小推車,普通手推車只能推200公斤貨,用這種助力推車可以推1噸。這樣,原來4個人干的活,只用2個人就可以了。他還想著找人把這小車改造改造,讓它變得再輕些,一個人能搬動就更好了。
建筑企業:
建筑安裝生產用工彈性很大
“現在,我們在阿爾及利亞有4個在建工程,800多名工人回不來,還在堅持工作。在肥城培訓完成、辦完護照的工人出不去,出國勞務處于停滯狀態。”5月13日,在肥城總部,興潤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云岱告訴記者。
肥城市是我省建筑業第二強縣(第一是桓臺縣),有10萬建筑大軍。論產值,興潤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當地是領頭羊,2018年產值160億元。該集團的工程遍及全國各地,也向國外輸出勞務,每年輸出上千人。
李云岱說,這些參加培訓的出國后備工人原來就是建筑工,基本都在本地工程中找到了活干。興潤在國內的項目,目前除了個別地區之外,基本都已復工。3月份復工之初,諸多工地集中復工,外地工人因交通不便、有人已在當地就業不再返回等原因,他們只好用本地工人替代,一度出現了“搶工人”的情況,工資也略有上漲。后來隨著省際交通放開,外地工人陸續到位,用工逐步趨于正常,目前工人數、工效已恢復到正常水平的80%。
山東益通辦公樓,是興潤集團承建的一個在建項目。13日下午5點記者到工地時,工人們正在裙樓上綁扎鋼筋。項目經理李公訓告訴記者,該工地3月24日復工,綁扎鋼筋原來想用四川隊伍,他們吃住在工地,工效比較高。但疫情一來,外地工人往來不便,集中住宿也要求高了,宿舍改造會加大成本,就改用了本地隊伍,瓦工也用了當地的,但木工還是用四川的。
43歲的鋼筋班組長張太欽,家在肥城市新城街道孫家小莊社區。他說,工資最近漲了,由年前的每月4400元漲到了4800元。和張太欽同一社區、46歲的鋼筋工張偉,工資由年前的每月4500元漲到了5000元。張太欽說:“是老板主動給漲的。應該是經濟發展的原因吧,工資年年漲。”
山東軍輝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是肥城建筑安裝行業的納稅第一大戶。他們不搞土建,主打安裝,特別擅長化工設備安裝,每年能帶出上萬肥城工人,其中向國外輸出上千人。
軍輝集團董事長李軍英介紹,軍輝目前在全國各地有大大小小1000多個安裝工程。因為是在廠內作業,特別是搞檢修、維修,工廠不停產,他們就不能停工。今年春節,他們大多數工程沒有停工,大多數工人沒有撤回。回來的工人,大部分正月二十左右就回去了,少部分因對方出于疫情防控考慮控制人數,沒能回去。這些工人,只要向公司求助,都安置到了省內工地。
“建筑安裝生產用工彈性很大。投入的人多,就干得快點兒,人少就慢點兒,吸納這些工人沒問題。”李軍英說,現在,軍輝的工人工資和年前保持穩定,沒有減少。
肥城市建筑安裝業發展中心主任陳位生告訴記者,肥城市共有143家建安企業,其中15家一級資質企業,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建安企業。肥城當地的在建工程也都基本全部復工了。
服裝公司:
“撿便宜”得到了熟練工人
5月15日,在寧陽縣環城科技產業園內,山東天源服裝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吊掛線上衣片滿滿,在“突突”的機器低鳴聲里,工人們正在埋頭縫制服裝。公司副總經理雷印栓告訴記者,公司一半的訂單來自優衣庫,另外H&M、迪卡儂各占一成。目前,外貿訂單減少不到20%,但公司轉產隔離衣出口日本,并積極開發國內市場,目前訂單排到了7月份。通算起來總用工5300人,和年前持平。單位定額的工資待遇、工作時長等也沒有改變。
用工人數不變,結構卻變了。雷印栓說,受疫情影響,有些職工因需要陪孩子上網課等原因,沒法來上班了,新招聘了500人。和往年需要現培訓不同,這500人基本都是熟練工人。“有的是外地同行開工不足精簡下來的人員,也有的是本地工人考慮防疫安全,不愿出省工作了。我們就‘撿便宜’得到了熟練工人。”
在天源公司人力資源部,有一摞報名求職而未錄用人員的表格。記者翻看了一下,他們學歷從初中到大專不等,春節前多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北京當廚師,有的在濟南的眼鏡店工作,有的在外地民營醫院當護士,還有的做美甲、司機、置業顧問、個體經營等,還有少數求職者近年來沒有工作經歷。
寧陽縣勞動就業辦公室副主任丁祖文告訴記者,寧陽是個勞務輸出大縣,根據就業辦今年3月底的摸排,全縣67萬農村人口,轉移就業22.4萬人,其中縣內就業10.26萬人,縣外就業12.14萬人,目前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疫情發生后,他們火速開發了“寧陽公共招聘網”及同名微信公眾號,通過三大電信運營商和鎮、村微信群,主動向全縣人民推介。目前,共有105家企業在網上發布用工信息,提供就業崗位3622個,1763名求職者注冊求職。將來,他們將重點跟蹤關注這些求職未錄用人員,加強精準信息服務,幫愿意留在本地的人找到工作。
山東惠爾制革集團公司是寧陽一家汽車內飾革生產企業,本部今年春節后新招聘了100名工人。5月15日上午記者到廠時,37歲的新工人陳聯新正在表面處理工序的機臺上忙活。他是八仙橋街道沙嶺店村人,今年正月十六面試進的廠。
“春節前我在浙江溫州一家外貿鞋廠上班。正月初六,廠里通知我‘先別來了’。我還挺懊惱:干了兩年多了,干得好好的,再去哪里找活兒?沒想到10天后就找到了工作。”陳聯新說,他23歲就外出打工了,沒想到寧陽的工資也漲上來了,他上個月拿到了4300元。車間按產量計工資,工友說能拿到4000元-7000元。這就跟溫州的鞋廠差不多了。
惠爾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魏冬梅告訴記者,現在,惠爾集團正在建設一個新工廠,延伸產業鏈,做乘用車車門、座椅內飾包覆。新工廠目前已部分投用,年后也新招聘了100名工人。待全部建成達產后,新工廠可用工1500人。“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困難是暫時的,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年后,我們公司老職工100%返崗,更加珍惜崗位了;新工人也有就業機會。”
農民工:
期待精準服務
疫情期間,小工和技工在“市場待遇”上的差距,讓很多求職者堅定了提升技能的想法。在張莊路勞務市場,43歲的齊河人郭東說,現在拜師學藝有點困難,就算老師愿意帶,甲方也不見得愿意讓新手上陣,怕干壞了活。除非一次用人較多時,“生手”才有可能“混”進去。
在全福立交橋市場,電焊工蔣紅星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他早年在濟南一家激光切割機工廠里學會了電焊,在青島一家企業打工時還和一名工友互相學習,現在記憶猶新。他覺得,現在勞務市場上的零工,很少能獲得正規工廠一樣的學習、實習機會。“技校招生應該不限年齡,讓愿意學的人隨時都能上。政府應該注重技術培訓后的實習環節,可以通過補貼等形式,讓企業愿意接收實習生,給工人創造更多實習機會,讓他們從‘培訓’到‘上手’無縫銜接。”蔣紅星建議。
采訪中記者發現,有不少資源可以拿來為農民工就業服務。5月11日,記者來到位于濟南市山大路華強廣場1號樓29層的北京五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58同城公關部工作人員吳瓊給記者提供了一份詳細的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數據,其中對重點城市,分行業分析了全國節后招聘需求恢復的情況。遺憾的是,沒有專門針對山東的數據分析。吳瓊說,疫情期間,他們也多次協助政府和科研機構做好疫情反饋,如果政府需要,可以在數據等方面加強合作。
吳瓊介紹,疫情期間,58同城在招聘、房產、汽車、本地生活服務等方面出臺了對商家的六大幫扶措施,包括所有中小企業可免費發布招聘信息、開通免費視頻面試功能,推出房產經紀大學免費千門課程,上線臨感VR、視頻、直播看房功能等。她表示,這些措施,歡迎山東的企業積極使用,對擴展信息渠道、促進農民工就業或有幫助。
5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曾創造“勞務輸出的鶴山模式”的寧陽縣鶴山鎮,參觀了鎮區的“中國農民工館”。館里珍藏著從1992年起,寧陽及周邊肥城、汶上、東平等地的農民工從鶴山出省務工,歷年臨行前的合影。鶴山鎮黨委委員李紅衛說,現在,這些農民工有的變成了老板、技術工人,他們帶著資金、技術、經驗,開始返鄉創業了。截至目前,鶴山鎮返鄉創業人員累計320多人,提供就業崗位4000多個。今年疫情后,鶴山鎮內仍能保持充分就業,這些返鄉創業人員功不可沒。
記者離開前,拍下了館里一張當年的照片。農民工登車前扭頭告別時,那滿懷期待的表情,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