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李振 趙洪杰
手機查看
從海上油氣田,到海上糧倉,中集來福士正繪制一張大海洋產業藍圖
筑夢深藍,建造更多國之重器民之利器
中集來福士建造的全球最大深水養殖工船“HAVFARM1”,從煙臺港啟程前往挪威。(□樊博報道)
□ 大眾日報記者 李振 趙洪杰
初夏的芝罘灣畔,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V字形碼頭,清爽的海風拂過,一幅“海工+漁業”協同發展的生動圖景鋪展在眼前:
一端是完成遠洋作業歸來的海工重器,紅色的極地惡劣海域鉆井平臺、橙色的起重生活平臺、黃色的“藍鯨2號”半潛式鉆井平臺……另一端,百余米高的鋼架結構周圍機器轟鳴、吊臂起落,一個由3個直徑各40米的巨環呈品字形圍攏而成的海洋牧場綜合平臺“耕海一號”雛形已現。從遠處瞭望,這個“大塊頭”狀如巨型三葉草。
“兩年前的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里叮囑我們,基礎的、核心的東西是討不來買不來的,要靠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來實現。”5月12日,站在“耕海一號”腳下,煙臺中集來福士助理總裁郭福元深情回憶。
作為全國首個海洋牧場綜合平臺,“耕海一號”由山東海洋集團投資、中集來福士建造,5月底交付使用,目前已放置于萊山區漁人碼頭外2公里海域。
“耕海一號”網箱采用了大量海洋領域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郭福元說,網箱提供總計3萬立方米的養殖體積,自動投餌、自動洗網等裝置讓養殖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另外,水面平臺上還設置了60個垂釣位和600平方米的多功能廳,讓海上垂釣、海上觀展變為現實。它還能搭載水下監測系統,遍布水下各處的傳感器能實時記錄并上傳魚類生長軌跡等數據,以及不同時間的海水溫度、氧含量等水文數據。
更讓人欣喜的是,“耕海一號”的主要裝置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5%。其中自動投餌機由中集來福士自主研發生產,能根據水流不同、時間差異,精準選擇投喂口投餌,顯著提高投喂效率。
近年來,由于油價持續低迷,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中集來福士堅守海工陣地,依托傳統海工裝備制造的技術和經驗積累,自2016年起向現代漁業裝備領域延伸產業鏈條。2018年,中集來福士孵化的新公司——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標志著中集來福士專業化、全方位向漁業裝備服務領域進軍。
回憶起“油轉漁”歷程,中集藍公司裝備項目部經理盧曉深有感觸:“當時中集來福士海工集成技術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但漁業涉及到生物、氣候、水溫等多個領域,轉型過程充滿艱辛。我們成功的經驗,其實是從一次次失敗中累積出來的!
中集來福士生產第一個海洋牧場平臺產品時,需要為平臺量身打造一個液壓升降裝置,但相關產品供應商以前只生產陸用設備,沒有“產品下!钡慕涷,安裝調試一直不成功。盧曉說:“我們的團隊一邊調試一邊改動,10多天憋在悶熱的廠房,每天從下午三四點鐘一直調到凌晨一兩點,終于突破了這項技術!
眼下正穩坐長島大欽島海域,成為數萬斤魚苗深海之家的“長鯨一號”,是中集藍進軍漁業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全球首個深水坐底式養殖大網箱,集成了網衣自動提升、自動投餌、水下監測等自動化技術和裝備,日常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走進公司產品展廳,記者見到了“長鯨一號”的模型!斑@個沉墊是確保網箱安全的關鍵裝置,是20多人耗時兩個月研發出來的。”指著模型網箱釘柱下方四個灰色底座,盧曉說,“長鯨一號”網箱自重2000噸,靠底部的4個釘柱直接扎到覆蓋淤泥的海床,但海浪侵襲很容易把釘柱周圍的淤泥掏空,造成網箱偏移、側滑,甚至傾覆。團隊經反復建模、計算,通過水池試驗模擬各種海況,最終拿出了這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圖釘式”沉墊,解決了這一難題。
如果說海洋深水平臺是國之重器,那么搭載海洋新技術的現代漁業裝備則是民之利器。在中集藍公司市場部經理王明看來,深遠海魚類資源豐富,適宜開展海產品養殖。而中國與挪威、日本等漁業發達國家一樣,都處在漁業走向深海的轉型階段,這意味著深海漁業裝備研發,中集來福士加把勁兒可以實現從并跑到領跑。
4月10日,中集來福士建造的全球最大深水養殖工船“HAVFARM 1”,如期從煙臺港4號錨地啟程前往挪威。這個產品標志著中集來福士正成為全球深遠海漁業裝備設計建造龍頭企業。王明介紹,它是全球首條通過單點系泊系統進行固定的養殖裝備,是中集來福士在深遠海養殖網箱領域的首個國際訂單,多項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在相關領域的空白。
東營、濰坊、煙臺、威海、日照……如今,中集來福士已在山東省海岸線矗立了22座海洋牧場平臺,覆蓋并滿足黃海、渤海、黃河口等各類沿岸海域使用要求。
“知道未來漁民怎樣工作嗎?”站在海邊,盧曉這樣向記者描繪:自動化的投餌、收魚、網衣清洗裝置會取代大部分繁重的體力勞動,漁民坐在舒適的辦公室,喝著咖啡,看著監視器,實時掌握著網箱里魚類的生長活動情況……
當下,我國的漁業還存在養殖模式不合理、近海過度開發而遠海利用不足、裝備落后、從業人員年齡老化等問題。盧曉和同事們有種強烈的使命感:依靠自主創新助推中國漁業裝備升級,引領全國第六次海洋漁業浪潮。
一個新的大動作正在布局。去年底,煙臺市政府與中集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聯手成立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今年4月16日,在中集藍成立2周年之際,郭福元上任公司總經理。煙臺市與中集集團頗具雄心的共同目標——“百箱計劃”,很快將由這個公司組織實施:在渤海灣放置100個網箱,并以海水養殖為基點,重點布局海洋牧場、智慧漁場、漁業園區、休閑漁業、育苗、飼料、海產品加工、貿易及物流等全產業鏈條。
湛藍深海,一望無垠。從海上油氣田,再到海上糧倉,中集來福士正繪制一張大海洋產業藍圖,努力創新設計并建造更多能夠搭載海洋新技術的國之重器和民之利器,助力山東高端裝備制造業挺進“深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