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眾網·海報新聞
朱仙娉 蔡國建 賀亞林
手機查看
編者按: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煉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干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時間:2020年1月24日(農歷臘月三十)
地點: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馬營鎮馬營村
記者:朱仙娉 蔡國建 賀亞林
見習記者:閆文文
“在村里就呆兩年,這么拼命干什么?”在梁山縣馬營鎮馬營村,人們每當看到這位“上面”派下來的第一書記,一身泥水,和村民一塊施工蓋大棚、同吃同住時,總是忍不住想這么問。李國聽到后卻總是笑笑,“因為我是黨員,不能給組織抹黑,不能讓老百姓戳咱的脊梁骨。”
馬營村是一個社區型村莊,2011年村里進行社區改造,2012年村民們搬遷進新家。隨后空出來的270余畝地都是老宅基地整平的,往下二十公分大多都是磚頭瓦塊,很不適合農耕。李國來到馬營村后,立即跟村書記商量,要把這塊地合理利用起來。
李國來做第一書記前在濟寧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工作,當他帶著養殖的項目來到馬營村后發現,馬營村是美麗鄉村,又是瓜果之鄉,種植了很多水果,離馬營村兩公里外是水泊梁山濕地,整體來說,馬營村不適合養殖。后來李國又去考察了種植,包括中草藥等,但是這里的土地比較貧瘠,也不適合。
“來之前,我去云南、天津、河南、河北等地進行過考察,凡是鄉村振興搞得好的地方,都是從土地上找飯吃,當時我來的時候就抱著一個觀點‘鄉村振興必須得在土地上找飯吃’。”李國說,大家都知道引進工業項目收益快,但這很難。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國看到了食用菌的項目!爱敃r我想,八九十年代的梁山是木耳之鄉,但是后來因為行情、管理不大好,效益下降,老百姓就把這個農產品給放棄了,如今再拾起來還是有希望的!崩顕f,很多人建議種植銀耳和木耳,見效快,但是銀耳木耳太大眾化了,如果大面積上的話后期銷路是個問題。
“鄉村振興服務隊在這里待著的時候,銷路不難找,可是我們服務隊一旦到期走了,賣不出去這就是問題!崩顕芽疾斓降暮谄るu樅菌項目情況匯報給濟寧市畜牧業發展中心的領導班子,濟寧市畜牧業發展中心給的建議是走訂單式農業的種植模式,把村民的利益最大化。
向上級領導匯報請示完之后,李國就開始籌備大棚的建設。搞農業要看天吃飯,當時已經10月底了,錯過時間節點就要等下一個,由于鄉村服務隊的資金到位比較晚,李國就自籌資金。盡管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個不錯的項目,但到了投資的那一步,誰都不愿意投錢。
李國把買房子的都首付墊上了。2019年12月3日,大棚建成,隨后開始進行制作菌包。
三個大棚,四萬個菌包,預計2萬多斤蘑菇,李國說,現在每斤45元左右,這就是90多萬的收入。
“如果按平均行情保底20元一斤算,這3個大棚能出2萬斤,這就是40萬。”李國保守地算了一筆賬,除固定資產外,能把前期的投入資金收回來,在從這里面拿出三分之一的菌包錢,下一批到年底的時候還能再掙40多萬。這一個大棚一茬純利潤保底十萬元左右,一年能種兩茬,現在啟動三個大棚,等到明年資金充足了,李國計劃還要在附近其他村建7到10個大棚。
以點帶面,輻射推廣,把集體經濟盤活,產生的效益一部分歸為村里,村支部書記有錢了,不用完全依賴上級政府的補貼,給群眾辦事也就硬氣了。
“我們馬營村有兩個大棚,一年大棚的租金是4萬,這是歸為村集體的,用來改善基礎設施、慰問貧困戶等,同時,我們的用工都是當地的村民,篩土、松土、澆水、噴霧,一天給大家80塊錢工資,采蘑菇是每采一斤給5毛錢,每天也能拿到幾百塊錢。”李國說,從運土開始就一直會有用工的需求,首先考慮的就是50歲以上的農村婦女,她們家里有孩子,不方便外出打工。
如今,菌絲已經長出來了,好的菌牙已經跟針葉似的。李國目前已經接待了四批客戶,有濟寧本地的,還有天津、福建、湖南的,這些客戶每天用量能達800斤!叭思抑钥粗性郏且驗檫@個菌種規模都很小,很少有人像咱這個規模的。我們后期上的大棚打算錯開生產期高峰期,這樣就能保證每一天都有六七百斤,形成了訂單式的銷售模式!崩顕f,這一批菌種沒有辜負組織和家人。
“我以前在外面干瓦工活,是個體力活,也很累,現在大棚里這個活收入不錯,一個月能有3000-4000塊錢,離家也近!苯衲62歲的村民馬先存說,村里種植食用菌讓很多沒法外出打工的人在家門口賺到了錢。
眼看著過年了,又放心不下大棚里的食用菌和村民們,李國準備把家里人接到村里過年。
一忙忙到了年跟前,李國馬上又展開了新一年的打算。“這一茬菌包五月份就長完了,剩下的這些廢料可以用來制作有機肥,用作果林的廢料,改善土地,我們還挖了一個大坑用于大棚的排水,會發展成一個垂釣園,把削掉的蘑菇根用來喂雞,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生態循環。”李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