踉蹌著從隔離區出來,防護服下的衣服濕透后涼涼地貼在身上,郝學喜顧不上這些,滿心都是歡喜:“活過來了!”
只是,回想剛剛的搶救過程,急診重癥專業出身的他,也還是會有些后怕:看到患者呼吸心跳突然停止,完全忘記了自己沒有戴防護面屏,直接沖上去氣管插管、胸外心臟按壓……
患者生死一線間,沒有時間去思考。醫生的本能讓郝學喜做出了自己認為最對的選擇。也正是和他一樣的無數位援湖北醫護人員本能的選擇,將一名名危重患者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在湖北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搶救危重患者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
2月6日,山東援湖北第二批醫療隊員、山大二院急診重癥專業副主任醫師郝學喜正在值班。突發緊急情況,一名患者突然呼吸心跳停止!郝學喜從隔壁病房跑過來,幾個健步沖了上去,直接氣管插管、胸外心臟按壓……
其實,哪怕連剛剛畢業的醫生都知道,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最危險的地方是口腔:口腔張開時,帶有病毒的高濃度氣溶膠會從氣道噴涌而出。為呼吸困難者實施氣管插管術的醫生首當其沖,成為離危險最近的人。
二三十厘米的距離,最大范圍的暴露。
作為一名在急診重癥方面從業數十年的醫生,郝學喜當然明白其中的風險:即便N95口罩過濾了95%的病毒,但只要被病毒趁虛而入,剩下的5%就相當于100%。
在武漢各大醫院里,負責氣管插管的醫生團隊甚至被稱為“插管敢死隊”。這份工作需要如臨大敵的謹慎,也需要一點視死如歸的勇氣。
但就是那個瞬間,郝學喜直接沖了上去。生死一線,他沒有時間去“理智”。彼時,指揮著他的,只是一名急診醫生長期養成的職業本能。
而且,郝學喜當時“完全忘記了自己沒有戴防護面屏”。事后他回憶說,“腦子里想的就是搶救病人的生命,分秒必爭,過后想起來還真有些害怕。”
搶救結束后,他在戰友的提醒下做了全面洗消,所幸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