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眾報業·海報新聞
盧志強 郭峰
手機查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盧志強 郭峰 濱州報道
綠植林立,碧波蕩漾,不曾想象一個人口只有200多人的魯北小村,竟有一番城市花園的獨特景象。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楊柳雪鎮楊柳雪村,曾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修渠引黃、挖溝排堿、科學種田,在一片鹽堿灘上實現連年糧棉“雙高產、雙奉獻”,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棉區的一面紅旗”。今天,再看楊柳雪村,通過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結合文化歷史,打造觀光、教育“雙功能”城市后花園,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發展優勢,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蹄疾步穩、闊步向前。
俯瞰楊柳雪村
做好生態文章,老典型煥發了新生機
對于生態環境,楊柳雪人有著融入血脈深刻的印記。解放前的楊柳雪,全村只有19戶人家,140畝土地,地勢低洼,旱、澇、堿災害頻繁,村頭光禿禿的土地種不出糧食,滿地白花花的堿花,因而得名“楊柳雪”。新中國成立后,楊柳雪村人憑著“楊柳雪無冬天,冰凍三尺照樣干”的精神,戰天斗地,艱苦創業,硬是把惡劣的自然條件變成了享譽全國的高產良田。
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今天,楊柳雪人緊緊抓住“生態宜居”這一關鍵,不僅全鎮沒有一家污染性工業企業,更是喊出了建設“綠色宜居地,紅旗楊柳雪”的響亮口號。在楊柳雪村,建設了“櫻花廣場”、“海棠大道”,精心設計了“連心湖”和沿湖木棧道,其中,“海棠大道”長約3公里,與市區主干道相連,涵蓋所有北方適宜種植的二十余個海棠品種。
村民楊曉華今年57歲,是土生土長的楊柳雪村人,村里的變化他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楊曉華告訴記者,原先村民的環境意識差,亂堆亂放嚴重,又加上養殖戶多,蚊子、蒼蠅非常多,環境很差。通過紅色文化打造,現在村里的路不僅筆直平整了,家家戶戶門前還進行了綠化,整體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柳雪村內筆直、整潔的道路
搭建教育平臺,老歷史增添了新內涵
記者了解到,楊柳雪在推進村莊建設的過程中,借助全國唯一民建總理紀念館——懷周祠,深挖紅色資源,推進“不忘初心”黨性教育基地建設。
在周恩來紀念館,以“六個楷模”為主線,追思和學習周總理作為共產黨人杰出楷模的崇高精神和偉大風范;在楊柳雪村史館,回顧奮斗歷史,全方位再現當年楊柳雪村戰天斗地的艱苦歲月和棉區紅旗的輝煌歷程,帶給觀眾震撼的心靈洗禮和黨性教育,讓紅旗精神永續傳承。
據了解,楊柳雪“不忘初心”黨性教育基地自2018年7月1日正式運行以來,已累計接待省內外各級黨組織3008個,培訓黨員61138人次,普通訪客量突破12萬人。該基地已成為各級機關黨組織黨員干部和社會團體等開展黨內活動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村民家墻上的3D效果彩繪
豐富文化載體,鄰里間樹立了新村風
鄉村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楊柳雪村持續強化氛圍營造,投資十余萬元,在村內墻壁上,創作了生動的3D效果彩繪,用一幅幅油畫,再現當年楊柳雪村戰天斗地的歷史場景。記者置身村內,依然能夠感受到當年村內熱火朝天的工作氛圍。
記者看到,在村內房屋的墻壁上,書寫了很多口號標語。楊柳雪黨支部書記楊紅新介紹,這些口號標語可以讓楊柳雪的精神始終縈繞在大家的耳旁,不僅為村莊發展凝心聚力,更融洽了鄰里關系,營造了良好的村風、民風。
此外,楊柳雪鎮懷周學校以楊柳雪村為教育實踐基地,創辦了校刊《崛起》、校報《懷周人》,把楊柳雪村的奮斗歷史作為一顆種子,深埋學生心底。
楊柳雪村土地流轉后建瓜棚
壯大第三產業,小村莊擁有了大舞臺
楊紅新介紹,楊柳雪村借助優美的村莊環境,大力豐富服務產業,圍繞無動力親子樂園、紅色研學、花海景觀、紅色禮堂影院、海棠花節及攝影節等,串連游覽線路,突出近郊休閑,豐富楊柳雪村的旅游業態,開發系列衍生產品,推進商業化運作,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帶動楊柳雪村集體經濟增收突破1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以上。
“村內的250余畝土地現已全部進行了流轉,村民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可以在引進的項目上打工掙錢。”楊紅新說,村子通過整體打造,不僅環境好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下一步,我們村將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支持下,一定扛好楊柳雪這面紅旗,傳承好紅色基因,發揚紅旗精神。”楊紅新對村子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