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李鵬
手機查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鵬 高唐報道
湖光水色小蘇杭,詩情畫意金高唐。素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美譽的山東高唐,在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瑰麗畫卷上,從不缺少濃墨重彩之筆。其中,作為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的家鄉——高唐縣三十里鋪鎮,憑借一支丹青畫筆游走美麗鄉間,方寸之間墨彩交融,手繪出“苦禪故里”鄉村振興的大寫意。
書畫元素孕育眾多業態 藝術村落撐起文旅產業
高唐縣三十里鋪鎮李奇村,因為走出了中國近代大寫意花鳥畫宗師、美術教育家李苦禪先生而得名。走進這座藝術氣息濃厚的小村莊,大寫意繪畫藝術的“意、力、韻、趣”的巧妙用筆,在這里展現的淋漓盡致。梅、蘭、菊、竹四園相映成趣,苦禪園、墨雅園、鄉村記憶等景觀各具特色,任憑腳步停留何處,猶如置身水墨中,人在畫中游。農家小院魂牽夢繞的鄉愁、“奇98”后現代loft的藝術風、胡同兒墻壁上的翰墨丹青在此碰撞交融。李奇莊村對書畫藝術和名人文化進行了深入挖掘,依托原有鄉村肌理,把傳統的建筑元素重新解構組合,打造出了這般藝術色彩鮮活的意境。
苦禪故里,百年來自然是家家翰墨飄香。在人口不多的李奇村,能寫善畫的農民藝人就有60多位。在過去,這里的農民書畫愛好者僅是把寫寫畫畫當做一個閑暇愛好。而如今,將書畫藝術做成一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了這些新時代農民追求美好生活奮進的目標。
“作為苦禪大師的家鄉人,我們在堅守書畫藝術傳承上,緊跟新時代鄉村振興步伐,做大做巧文化產業。我們現在把扇面文化作為李奇村的藝術主打,讓小小的扇面作品走遍中國,走向世界。”李奇村村民張玉明說。
“廢舊的筷子做小手工,游客們來到村里游玩,也能當個紀念品。東西雖小,附加值高,老鄉們在玩中就能賺外快。”李奇村村民李龍軍放棄了從事十多年印刷加工的落后產能,憑借多年來繪畫、雕刻技藝,一雙靈巧的雙手制作出了一件件精致的木質工藝品。
“預備,開始!”在村中的“故道老磨坊”里,來自高唐本地的一家傳媒公司正在這里為傳統加工香油的村民李新華拍攝網絡短視頻,一段段鄉村氣息濃厚、反映農民淳樸生活的短視頻,將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李奇人,捧成各直播平臺的網絡紅人。
“歡迎來到高唐縣家風館,今天由我為大家介紹高唐家風故事。”高唐家風館在李奇村落成那天,當地村民梁傳慧就義務擔任起這里的講解員。漫步館中,中華民族代代相傳下的家規家訓高掛廳堂,一步一挪,聆聽講解,家風故事陶冶百姓心堂,敦厚民風,鄉村文明吹暖街巷。
高唐縣三十里鋪鎮李奇村第一書記田帥介紹說:“現在已經有涉及農副產品、文化傳媒等9家公司入駐李奇村,以書畫藝術為支撐,走建設與運營并重的路子,以‘1+N’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流量變現’李奇村在鄉村振興探索與發展上越走越堅定。”
非遺作品琳瑯滿目 “指尖技藝”成為“指尖經濟”
高唐縣三十里鋪鎮,馬頰河繞村而過,在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家鄉李奇莊的西南十余里,河西畔的河崖孫莊村,這是山水巨匠孫大石的故鄉。兩位“德藝雙馨”的國畫大師,不僅為后人沉淀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書畫文化,而且也為家鄉厚植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在文化底蘊濃厚的孫莊村,黃河故道成長的淳樸農民,從未放棄傳承的本分。農民藝人李志海帶領當地村民,重拾古老的“麥秸畫”藝術,將一根根田間秸稈“變廢為寶”,注入了藝術新生。有翱翔天際的雄鷹,雙眼深邃傳神,蓬松有力的翅膀,每一個羽毛都是如此的形象逼真;再看一旁的對蝦,雖沒有雄鷹麥秸畫的制作復雜,但寥寥數片麥秸,錯落有致,將兩條蝦表現得活靈活現。另外,除了中國的國畫作品,用麥秸制作出的書法作品同樣展現的蒼勁有力。
“一幅麥秸畫大體可以分成選料、制圖、勾圖、整圖分解、熨燙組件、組件拼接、成圖熨燙、裝裱等環節。一幅較為復雜的作品,大約需要20天左右完成。”李志海說。
李志海介紹說,麥稈畫歷史悠久,相傳在漢朝的古墓中就曾發現過麥稈畫。從他的祖父開始,就開始以做麥秸畫謀生,到李志海這一代,他將中國國畫藝術和書法藝術與麥秸畫創作相結合,并融入中西方藝術,融合了油畫、雕刻、工筆畫、寫真、版畫等技藝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這幅‘鵬程萬里’圖就是為來自西歐的外國友人私人定制,雄鷹展翅,長城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秸畫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藝術的元素都表現出來了。”2018年的山東省文博會上,李志海將來自高唐的麥秸畫藝術完美呈現在海內外友人的視野,大放異彩。
如何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三十里鋪鎮在扶持河崖孫莊村產業發展上,做足了繡花功夫。孫莊村采取“合作社+協會+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以新改建的社區服務中心、民俗館、大石故居、大石足跡等經營性資產和勞務服務入股;高唐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以40余位民間藝人的創作,比如麥秸畫、剪紙、工藝葫蘆、根雕、手掌畫、石頭畫、剪影、宣紙烙畫、木版烙畫、布藝等10余種文藝作品資源入股,農戶則以勞務付出獲益,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和服務。該模式按照合作社、協會、公司2:6:2比例進行分紅。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這些民間工藝品推廣銷售上,政府引導多家銷售運營公司入駐,運用“互聯網+”的銷售運營模式,以網絡直播和平臺售賣的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對產品進行策劃、包裝、推廣和銷售,形成了完整的種產銷閉環。其中,誠言誠語文化有限公司為孫莊村開設的抖音直播賬號已經有20萬粉絲,在這個抖音平臺,孫莊的麥秸畫、剪紙、葫蘆走向全國各地,還有不少的國際訂單。2019年,該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12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15萬元。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到麥秸畫、剪紙、葫蘆等民間工藝的制作中。民間工藝制作已然成為孫莊村的重要產業。
錦鯉小鎮游來億元產業 “三區聯建”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
“北方錦鯉看山東,山東錦鯉看高唐。”這座魯西北小城,雖無山海之壯美遼闊,但能容億尾錦鯉生生不息。
近年來,高唐縣搶抓新舊動能轉換重要契機,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依托良好的錦鯉養殖產業基礎,將錦鯉文化產業與書畫文化、體閑漁業、旅游服務業融合發展,構建錦鯉全產業鏈,全力打造錦鯉文旅小鎮,真正讓小錦鯉四兩撥千斤,“游”出了鄉村振興大產業。
獨秀錦鯉養殖基地的負責人郭正芹養殖錦鯉已經有9個年頭,在得知在老家三十里鋪鎮要建設錦鯉文旅小鎮,這讓郭正芹興奮不已,隨即按照錦鯉文旅小鎮發展規劃,著手建設錦鯉養殖基地。
“養殖錦鯉對水面面積的要求很高,現在政府專門規劃出這樣一個小鎮,提供了一個向國內外展示高唐錦鯉的平臺,對于我們這些養殖戶來說,這是發展錦鯉產業的好契機,我們有信心將錦鯉養好,將這個產業做大做強,為家鄉做貢獻。”郭正芹說。
“當地政府給與了很優惠的政策,像我們養殖錦鯉的,只有集聚起來,優勢互補,才能在發展錦鯉產業上走得越遠。”就在前不久,來自德州夏津縣錦鯉養殖戶趙明勇帶著他的“匯雅堂”錦鯉,躍過馬家河畔,扎根錦鯉產業集聚區。
據了解,錦鯉產業集聚區占地1500畝,集科研、養殖、銷售、魚糧器材、魚池水族工程和刺繡、書畫、觀光等于一體的錦鯉文化產業集群。目前,錦鯉養殖區已建成600畝,交易中心主體已建成,目前7家已運營,完成招商6家,園區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額1億元,實現稅收1500萬元,帶動就業2000人。
作為山東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創建區項目,高唐縣三十里鋪鎮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夯基壘臺、立柱架梁,著力打造生態宜居新型社區、現代農業園區、田園風光文化旅游景區“三區聯建”樣板工程,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新型社區布局上,徐馬新村社區拆遷16個村莊,打造生態宜居新型社區,屆時3300戶村民將搬進新型社區,該社區計劃占地380畝,擬建設住宅樓、商貿綜合體36萬平方米,最終復耕土地2800余畝。
在推廣高效農業上,高唐縣三十里鋪鎮引進首農等大型農業公司新建200個高標準冬暖式溫室大棚,生產有機蔬菜;建設一處魯西北農業科普園;擴大訂單農業,在現有3000畝梨園及5000畝西瓜、雜糧等基礎上,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群眾收入。
生態宜居新型社區、現代農業園區與以李奇村、河崖孫村為端點,打造的集文旅休閑、運動拓展、綠色生態、人文教育為一體的馬頰河濱河景觀田園風光區交相呼應,同頻共振,釋放出鄉村振興最強音。
“在產業上,三十里鋪鎮依托錦鯉、林果、書畫特色,大力發展錦鯉、現代農業和文旅產業,形成了一批錦鯉、林果、民間工藝品等特色的產業鏈閉環,通過覆蓋率達43%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組織,讓老百姓村集體的錢袋子鼓起來,真正實現農村產業振興。”高唐縣三十里鋪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張新宇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