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史欣欣 蔡國建 濟寧報道
7月9日,一場細雨給位于濟寧鄒城市東部的大束鎮釣魚臺村帶來了別樣風光。蜿蜒的河水漾出層層波紋,道路兩旁隨風擺動的樹葉翠綠欲滴,仿古建筑的飛檐一角峭立在朦朧遠山之前,如江南小鎮一般詩畫夢幻。
好山好水是大自然的饋贈。釣魚臺村利用這依山傍水的好條件,整理河道、栽植了垂柳等綠化樹木和睡蓮等水生植物,同時建設了親水平臺、輝王釣魚雕塑等一系列微景觀。
“原來這個河道只有十米寬,垃圾到處都是,尤其到夏天,生活在河邊的老百姓意見很大。我們先期依托自身生態資源優勢,對沿村南大沙河兩岸實施了景觀工程,改造完的河道接近四十米,不僅水變清澈了,岸邊的綠化也好了。我們還設立了100個釣臺,到了節假日來玩的人也多了起來。而且每個釣臺每天收費20元,預計一年村集體收入將達到10余萬元。”釣魚臺村的黨支部書記朱玉建說,為了讓老百姓生活的環境更加舒適,他們還新建、提升道路56公里,并實施沿河立面改造,將釣魚臺村打造成為休閑旅游特色村。
隨著沿河景觀帶的打造和來村游玩的人增多,村子又租賃盤活兩處閑置農院改造運營農家樂,并配有農家樂菜園,可自種或托管,讓游客來到這即可以享受到美食又可以享受農家樂一年四季的瓜果梨桃,投資發展鄉村農家樂產業讓村集體一年收益可達6萬元。
村子的環境好了,也讓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村民愿意回到家鄉生活創業。
為了幫助村民增收,村里成立了農業種植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帶領老百姓走上了致富發展路。
依托友碩生物和華大農業項目,合作社先期建設了20個香菇大棚,由合作社進行管理,承包給村民進行種植。“友碩食用菌公司提供菌棒和技術指導,并負責統一收購和銷售。根據上半年的運營情況,預計村集體年收入將達到40余萬。”朱玉建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為了鼓勵大家承包,每個大棚僅需要村民繳納8000元就可以進行使用,“大棚每年可以種兩茬香菇,去掉給企業要付的菌棒錢,每個大棚每年差不多會有5萬元的收入。”
“我在外面打了10多年的工,累不說,還見不著家里人,后來年紀大了,家人都不愿意我再出去了。”之前一直在務工的村民陳凡芹如今回到村里承包了兩個香菇大棚,“掙得不比打工少”。
而在釣魚臺村,像陳凡芹一樣返村承包香菇大棚的還有4戶村民,他們從打工者變成了“老板”,實實在在感受到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利好。
山水相映、綠色相間。如今的釣魚臺村,不僅有美麗的景色,更有讓村民腰包鼓起來的好產業,一幅山水、人居和諧的畫面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