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手機查看
“我今年52歲,跟腳下的黃土地打了30余年的‘交道’,感覺還是種地踏實。”陳中山把一把麥粒填進嘴里,咬得“嘎嘣”作響。
陳中山是鄄城縣董口鎮軍屯村種糧大戶。
“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糧食種植面積減少,我一直考慮著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糧食產量。”2019年,陳中山將軍屯村流轉的耕地都承包過來,面積達1000余畝,全都種上了小麥。“其中商品糧600余畝,高產糧400余畝。”老陳口中的高產糧可不簡單。這種小麥株高65厘米,穗長22厘米,單株能結出14個穗。記者接過這種高產麥穗,跟其他麥穗相比確顯碩大。陳中山告訴記者,今年,這種小麥受倒春寒、小麥條銹病以及干旱等因素影響小,畝產量在1400斤以上。
由于之前沒有種過,陳中山一開始種時心里也犯嘀咕。經慎重考慮,他在2018年租了40畝土地用作“試驗田”,2019年夏季喜獲豐收,麥粒顆顆粒大飽滿,畝產達到1400斤以上。
科技興農,促產增收。隨著種植面積擴大,老陳不僅種上了小麥高產品種,并逐步擴大種植規模,還將機械化貫穿了小麥翻種、施肥、撒藥、灌溉、收獲全過程。上千畝的土地,平時只需三四人管理,真正實現了高效農業種植。
從董口鎮往西南驅車10公里,便來到了臨濮鎮種糧大戶薛慶喜的種植區。此時,薛慶喜正忙著指揮田間穿梭的聯合收割機。
薛慶喜原來在北京經營一家空調維修門市,生意不錯。2016年,他回到臨濮鎮樓子莊老家,承包了上百畝土地,搞起了規模種植。“我以種植小麥為主,同時再種些經濟作物,承包土地最多時達到700畝。”經過多年種植,薛慶喜漸漸明白:單靠種植普通商品糧不是長久之計。
薛慶喜在一次參觀時,相中了富硒小麥。“我現在考察富硒小麥的市場行情,一旦時機成熟馬上種植。”此外,薛慶喜的心思并沒有停留在種植上,他還考慮建設富硒小麥深加工車間。
據鄄城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副站長李海彥介紹,該縣現有耕地103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91.04萬畝,平均畝產440.5公斤。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念東 蔣鑫 通訊員 房正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