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小毛驢”增農戶致富信心 訂單養殖消后顧之憂
2020
近年來,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把黑毛驢產業作為助推精準扶貧突破口,探索走出了一條市場主導、政府主推、企業主打、農戶主動的產業脫貧之路。 劉玉桃 攝
中新網蘭州5月14日電 (記者 劉玉桃)“好養、好賣,風險低,養驢心里踏實。”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王家山鎮于大川村民王慶,今年59歲了,如今,家里養殖80多頭驢,價值近百萬。
2017年,年事已高的王慶,明顯感覺外出打工力不從心,那時村里有人養驢收入不錯。王慶多方打聽,了解其中門道,是個只賺不虧的買賣,便決定放手大干一場。
王慶通過銀行無息貸款,貸款30萬元,加上自己的一點積蓄,從合作社購買30頭驢,開始發展養驢產業。“合作社有技術人員上門輔導,還有人專門講解防疫知識。以前也養過驢,輕車熟路,比羊好養。”王慶說。
圖為農戶發展的毛驢產業。 劉玉桃 攝
一年年過去,王慶養的驢長大、產仔,一頭成年驢能賣1.2萬余元,可他舍不得賣掉。王慶說:“因為是訂單養殖,不愁銷路。而驢吃的飼料都是我們自己種的玉米、苜蓿等,成本低,我想擴大養殖規模。”
王慶算了一筆賬。如今80多頭驢,還完貸款,自己還有60多萬元的收入。“看現在的情況,很有信心,我計劃規模擴大到100頭,那時候再考慮出售。”
為了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平川區王家山鎮于大川村堅持問題導向,破解“養什么”“怎么養”“沒錢養”“吃什么”“見效慢”“怎么大”六個方面的發展困局。引進有一定生產管理經驗、資金技術優勢、市場營銷資源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帶動模式發展黑毛驢產業。
平川區王家山鎮于大川村黨支部書記王文明說,為了打通村民增收瓶頸,培育致富主導產業,村上實施“黨建+黑驢產業”扶貧舉措,建立主導產業,助推精準扶貧,取得了顯著的產業發展成就和脫貧綜合效應。
“養驢效益較高,疫病風險較少,農戶與企業進行訂單培養,養殖沒有后顧之憂,風險小,市場前景廣闊。”王文明說。如今于大川村多方整合資金200萬元,建成黑毛驢養殖小區,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把精準扶貧行動落實在發展增收項目中。
近年來,平川區以200萬畝天然草地和5.76萬畝人工草地的資源稟賦,充分挖掘黑毛驢品種良、體型大、增長快、效益好、價值高等優勢,把黑毛驢產業作為助推精準扶貧、實現全面小康的突破口抓牢抓實,探索走出了一條市場主導、政府主推、企業主打、農戶主動的產業脫貧之路。
截至目前,平川區黑毛驢存欄量達到1.2萬余頭,免費為貧困戶投放黑毛驢300頭。現有規模養殖企業、合作社、農戶72家,標準化驢屠宰場1家,驢肉餐飲店達到22家,實現勞務收入及間接帶動收入1000多萬元。(完)
責任編輯:付興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