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田連鋒 陳洋洋 賀輝 劉琛 畢勝 臨沂蒙陰報道
“明年我的大棚桃就該進入盛果期了。”1月14日,剛下過雪的常坪村很冷,村民王成軍的大棚里卻溫暖如春。他是常坪村里第一批種大棚桃的村民,也是村里的致富能手。2020年,他的心愿就是大棚桃能多賣點錢。
“我種的這個桃挺甜,種在大棚里5月中旬就能上市,陸地蟠桃要到6月底。”王成軍說,靠這1個多月的時間差,大棚桃比露天的陸地桃每斤能多賣好幾塊錢。
作為常坪村的致富能手,王成軍頭腦靈活。2018年,常坪村建成第一個溫室大棚,王成軍租了下來,并在棚里栽了350棵毛蟠桃樹苗。他經常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上持續發視頻,展示桃子的長勢和品相。淄博客商看到后,直接以13—14元每斤的價格將他的桃子預定一空。
新年伊始,王成軍就算了一筆賬:每年大棚租金4500元、換棚膜1000多元,進入盛果期每棵樹收10斤桃,這一個棚就能賺三四萬元。
“常坪村像王成軍這樣敢于嘗鮮的還是少。”李明說,到2020年初,常坪村有6個扶貧大棚建成。常坪村九成以上的土地都種植桃樹,但村民多年來習慣了傳統的種植模式,也沒什么外出學習的機會,種植管理和技術水平落后,導致桃樹品種退化,經濟效益不高。
“怎樣才能讓村民了解并接受新的種植知識和模式呢?”李明想到了一個讓村民開眼界的辦法。
2019年6月,他從大學里請來了“高人”——青島農業大學的李培環教授。
在李教授的指導下,常坪村的桃樹種植有了新思路。李明和村民們商量著開辟新的“種桃基地”——流轉土地30-50畝,建設高標準大棚桃示范基地。
說干就干!新年的第一個月,李明就聯系了縣果業局、蜜桃辦、農業農村局和果業協會,準備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設施,發展大棚早熟桃,既帶動群眾致富,又壯大村集體經濟。而且,李明還計劃著以后定期請大學教授來常坪村給果農們“上課”,讓大家繼續有機會長知識、開眼界。
得知村里要規劃建更多的大棚,王成軍說,他打算有機會再申請多租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