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田連鋒 王磊 姜洋 陳洋洋 解強民 劉琛 臨沂蒙陰報道
5月的常坪村,陽光燦燦。
村民們一大早就上山忙活起來。三輪車、小貨車、越野車……在山間新修的水泥路上往來穿梭,一片熱鬧景象。
沿路上山,一大片桃林映入眼簾。一陣風拂過,桃香四溢。然而,就在一兩年前,這個小村莊的路還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村民們出門干活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那時候往山下運桃子很艱難。上山的土路有的地方才1米寬,有的地方連路都沒有,三輪車開不上去,村民只能用小推車往下運或用手一筐一筐地往山下搬。有時摔了跤,桃子滾得滿地都是。”65歲的村民王漢禮種了20畝桃樹,他家的桃林就在常坪村后山的半山腰上,對以前的路深有感觸。
“桃子一旦碰著磕著,就只能當次果賣。原本好幾塊錢一斤的桃,磕了碰了之后,一大筐只能賣幾塊錢。”王漢禮說,尤其雨天過后,大家上山摘桃運桃就更困難了。
2019年,第一書記李明來到常坪村任職。看到村民運桃的不便后,他找到村黨支部書記王業(yè)勇商量:“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咱這桃再甜也怕路難走!咱得修路了!”
從那天起,李明走上了四處“籌錢”的道路,跑了許多地方,打了無數個電話,終于為村里申請來了部分資金。
“修路是件大好事!大家非常高興,都想搭把手幫忙!”村民王漢禮回憶,當時村民們聽說要修路,紛紛表示愿意無償出工出力。
很快,路就熱火朝天地修了起來。
修路需要刨幾棵桃樹,村民們很痛快地說“刨就行”;修路需要鑿開擋路的大石頭,村民主動說“我們幫忙”……
有了村民和資金的支持,短短半年時間里,常坪村就修起了6公里的硬化生產路。
“修路后變化太大了!”王漢禮指著身后的水泥路說,這些路4米寬、20厘米厚,一直延伸到村北頭的桃林里,汽車、農用三輪車、拖拉機跑起來都不成問題。
“桃子品相好,價格也就上去了,一斤能多賣一塊錢。”王漢禮高興地說。
“現在俺們經常圍著山逛逛,在山上鍛煉身體,散散步跑跑步,就像逛公園一樣。”王漢禮笑著說。
5月的常坪,開心的不僅是王漢禮。5月21日上午,常坪村民王業(yè)勝在自家地頭上澆地,邊澆地邊悠閑地哼著歌。
“攔河大壩修起來了,你看現在澆地多方便!”王業(yè)勝說。今年,常坪村的第二座攔河大壩完工,對怕旱的桃子來說,有了大壩,蓄足水,就等于有了“救命水”。
王業(yè)勝回憶說,以前給桃子澆水是村民們最發(fā)愁的事。因為地里打不出水,得用挖掘機在河灘挖坑蓄水,或者幾家聯合打個井抽水,把水引到地里來。但是水太少了,遇到天旱的時候根本不夠用。那時候,村民要排隊等水,而且經常等到半夜才輪得上,凌晨起來澆地是常事,曾有村民為爭水而打架。
“大家確實不容易。有的年份實在太缺水了,水不夠,桃子就得旱死,一家人就掙不到錢吃不上飯。”王業(yè)勝說。
“以前我家這塊地要澆水,得鋪600多米長的管子,光鋪管子要鋪一上午。澆完地,還得再把管子卷起來。像我這個年紀的人,腰根本受不了,澆一次地累得腰酸背痛。”
“現在好了,各家地頭上就有抽水電機。這邊一打開遙控器,那邊就嘩嘩開始澆水,自動澆地,全程不用管,澆完一關遙控器就行了。”王業(yè)勝高興地說,有了攔河壩,雨天蓄上水,村民想啥時候澆地就啥時候澆,再也不用為水發(fā)愁。
除了修路、建壩,這一年多來,常坪村民還跟著第一書記和村干部一起,打了水井、敷設了自來水管網、蓋了新的種植大棚、建起了休閑小廣場……脫貧了的常坪村,就像正在成熟的桃子一樣,到處都彌漫著香甜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