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洋洋 解強民 劉琛 臨沂蒙陰報道
這些年,常坪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已經成為尋常物件走進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家中。不過,在很多上了年紀的村民家里,還保留著一些原來的老物件作為留念。
笎子、糧食缸、木柜子……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個難忘的故事。
笎子與饅頭的故事
“這個笎子是用柳條自己系(編)的,以前人人家里都有!”在常坪村,66歲老人咸振安家里珍藏著不少老物件,其中這件笎子是他最為珍視的。這個笎子在他家已經近50年了,它見證了這個小家庭的生活變化。
“以前過年走親戚就提著這笎子。那時候太窮了,過節的時候才有饅頭,自己家不舍得吃,留著走親戚用。”咸振安回憶說,那時候村民們把饅頭放在笎子里,還要蓋上一層布,免得落上灰塵弄臟了。
“誰家過節收到饅頭都不舍得吃,就把饅頭留著,再送到下一個親戚家去。這樣送來送去,沒幾天饅頭就壞了。”咸振安說,在他的記憶中,有的饅頭輪換送了五六家,放在笎子里都變得烏黑了,發霉變質沒法吃了。
“看著饅頭壞了太心疼,后來大家就流行直接送麥子。那時候,12斤麥子能換10斤饅頭。”咸振安說,“現在日子好了,走親戚想買啥就買啥,還有快遞送貨上門,再也不用提著笎子串門了。”
80年歷史的大缸“下崗”了
在徐志桂老人的家中,珍藏著一口大缸。老人回憶說,這口大缸在她家已經近80年了,是她婆婆在世的時候留下來的,能裝百余斤糧食。但以前家里窮,這口大缸從來沒裝滿過。
她印象特別深的一件事是,由于大缸裝不滿,有時候家里有幾個雞蛋也會當成“寶貝”放進去藏著。
“家里5個孩子,不藏起來留不住!”徐志桂回憶說,5個孩子都是長身體的時候,但是家里太窮了,雞蛋不能全給孩子們吃,還要給出去干活的丈夫留一些。
“媽,大哥多吃了一口!”“是弟弟多吃了一口!”……徐志桂回憶說,有時候炒一個雞蛋,5個孩子對著碗咽口水。她囑咐孩子們一個人只吃一口,剩下的留著給爸爸吃。但常常是一個雞蛋上桌后轉眼就沒了,根本等不到丈夫回家吃飯。
如今,常坪村的日子越過越好,徐志桂家的大缸也閑置了多年。但老太太沒舍得扔掉這個大缸,放在家里留作紀念。
“現在日子好了,不缺糧食,想吃什么隨時上街去買,肉啊菜啊,想吃啥買啥!”老太太高興地說。
除了笎子、大缸,常坪村還有不少老物件。這些老物件不僅僅是一件物品,它還承載著老一輩人的情感記憶。更重要的是,它們也是常坪村脫貧變遷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