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劉美顯
編者按: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文脈頌中華,大眾網·海報新聞今起推出“齊魯青未了”系列報道,集中展現山東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資源開發、長效保護等內容,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17日訊(記者 郭穎如 陳俞印 通訊員 王慧)面塑,俗稱“捏面人”,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流傳很廣的民間藝術。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遠流長。
而平原面塑有這樣一個代表性的傳承人——張萬仁,他自幼跟隨外祖父肖洪山學習傳統面塑技藝,能捏制花鳥、人物等,尤其擅長捏制古典造型人物,形態逼真,惟妙惟肖。
師承外祖父 面塑技藝學到手
記者來到張萬仁的家里,走進他的工作室便讓人覺得別有洞天,房間里擺滿了他的面塑作品,令人眼花繚亂,熱愛文學的他還在墻上掛滿了自己的書法作品,巨大的工作桌上鋪著厚厚的羊毛氈,上面擺滿了他創作面塑用的工具。只見張萬仁正端坐在工作桌前,面前擺放著幾塊色彩斑斕的面團,他左手捏起一塊面團,右手持一把小巧的塑料刀具,嫻熟地點、切、刻、劃進行塑形,靈巧的手指上下翻動,一個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很快便呈現在眼前。
張萬仁的桌子上擺放著許多他近期創作的面塑作品,從垂釣的姜太公,到手拿大刀的紅臉關羽等古典造型人物不一而足。這些人物均是用不同顏色的面團制作而成,他們衣著鮮艷,動作、表情鮮活生動,細細端詳,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說起與面塑結緣,張萬仁說,外祖父每年春節都會給自己幾個面塑當禮物,有時還會現場展示這門技藝,當時看到幾塊小小的面團在外祖父手中,經過揉、搓、捏、切后變幻成一個個生動活潑的人物、動物,他覺得十分神奇,可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從事這一行業。
那時年幼的張萬仁對面塑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在他不斷地央求下,最終,外祖父答應教張萬仁學習面塑?粗庾娓篙p而易舉地捏出一個個人物來,可是一塊塊面團在他的手里卻根本不聽話,很多看似簡單的步驟,上手操作起來卻變得非常困難。不過,張萬仁性格沉穩、能坐得住,一頭扎進面塑世界,漸漸迷上了這門手藝,在外祖父的悉心教導下,他的手藝日漸精進,總算學會了面塑的基本功。
張萬仁說,自那以后,自己這雙手,就跟面塑沒分開過。
偶然機遇 重拾手藝
“以前,面塑就是走街串巷叫賣的小玩意,靠這謀生很難的!睆埲f仁直言,“我有段時間自己一直在做生意,但是偶然間碰到了一位河南新鄉捏面人的手藝人,受他的啟發,我就想起了外公還教過我這門手藝,所以我又拾起它來了。”
在傳承技藝過程中,從最初的復制、模仿,到如今的探索、創新,張萬仁的創作技藝和題材在不斷拓展。他的面塑作品聚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物,并融合了現代和本地元素,其創作題材既有神話故事、歷史人物,也有戲曲故事和動漫卡通等形式,有單個人物,也有系列人物場景。
一件新面塑作品的誕生,其經歷的不僅僅是人們看到的制作過程,背后是藝術家一遍遍查閱資料和對動作、表情、衣著的構思。“像我新創作的幾個經典名著里的人物,首先我要充分了解故事的背景,再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身份去設計動作、表情和衣著!睆埲f仁笑著說。
除題材不斷推陳出新外,張萬仁也在不斷琢磨對面塑工藝進行改進。捏面人的關鍵在于前期配料,而傳統面塑作品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容易干裂、變色,無法長期保存。他經過多次試驗,逐漸找到蜂蜜、面粉、防腐劑等合適的配比,成功解決了傳統面塑不易長期保存、變色、開裂的難題。
手藝面臨失傳 迫切尋找“有緣人”
平原面塑原料主要是糯米粉、高筋面粉、防腐劑、保濕劑、甘油、蜂蜜、淀粉、各種顏料等。用手指和小刀、剪刀、梳子、竹針、撥子等極簡單的工具,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造型技巧,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舊社會的面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于街頭,深受群眾喜愛。隨著社會的發展,從事面塑這個行當的藝人越來越少,和許多傳統手工藝術一樣,在機器化大生產的變革下面臨著傳承中斷的危機,而張萬仁最大的夢想就是傳承。
“現在雖然面塑日漸得到社會的認可,但能靜下心來學習和研究這門手藝的人仍為數不多了!睆埲f仁遺憾地說,我現在眼睛不行了,這門手藝面臨失傳,希望能把這門手藝傳給真正喜歡的人。
“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仍有很多手工藝人在謀生和傳承之間徘徊,希望能為手工藝人更多的生存空間,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將老手藝傳承下去!睆埲f仁說,這門老手藝里有咱們的傳統文化,是寶貴的文化財富,需要好好傳承下去。只要有人需要,我就愿意一直做;只要有人想要學,我就愿意繼續教。
為了將面塑這一傳統手工藝傳承綿延下去,張萬仁經常參加各類文化活動推廣面塑,也常將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去展覽,讓更多人了解喜歡面塑,身體力行將面塑技藝傳承下去。
如今,每次看到新鮮或是有趣的經典人物,張萬仁總會試著捏一個,從過去的濟公、關公、魯智深到此前的小豬佩奇、豬豬俠,再到如今的哪吒、叮當貓,他勇于探索的心永不止盡,“我是面塑傳承人,不僅要傳承,更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制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