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兩會②科技賦能海洋“新六產” 代表共話山東向海圖強邁向深藍
2019-03-14 09:14:00 來源: 大眾網·海報新聞 作者: 梁雯
大眾網·海報新聞北京3月14日訊(特派記者 梁雯)作為山東省八大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強省建設備受關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山東代表團的多位代表分別從科技創新引領,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延伸,以及發展海洋旅游和海洋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分享了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路上的探索實踐。
投百億元建國字號實驗室、引人才,青島將駛出全球第三艘大洋鉆探船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說,過去一年,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在海洋科技成果轉化上,取得了一些進展。在水下無人觀測探測平臺、傳感器技術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填補了行業空白。目前,該實驗室投資達到100億元,主要用來搭建重大海洋科技產業平臺,引進高端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印萍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印萍說,除了海洋實驗室的研發成果,青島的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也正在加快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國際先進的深海鉆探船。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建成后將是世界第三艘大洋鉆探船,能幫助人類進入地幔,更清晰地了解地球本身的能量物質循環。這艘船將于2021年下水,屆時將有效增強我國在海洋事務中的話語權。
科技賦能海洋“新六產”,煙威拉長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全國人大代表、威海市市長張海波
在海洋產業發展上,全國人大代表、威海市市長張海波說,威海海洋漁業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但在深加工方面發展還有很大空間。過去一年,威海在海洋生物、食品的精深加工等方面,與科研院所、企業對接,積極推動海洋“新六產”的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車軾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車軾說,目前,他們在發展海洋全產業鏈、智慧海洋、海洋科技創新等方面,都加大了對海洋牧場的投入。在全產業鏈型海洋牧場建設上,他們以海洋牧場為綜合載體,圍繞海水苗種繁育、水產品精深加工、休閑漁業、保稅倉儲物流等關鍵環節,構建了全產業鏈生產體系,全力培育海洋“新六產”,塑造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的新產業、新業態。這不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還實現了海洋牧場的多次增值。
在海洋生物育種方面,吳立新希望能進一步把海洋生命成果進行轉化。吳立新說,中國人餐桌上的動物蛋白中,有30%來自于海灣。“最近,我們培育了38個新的優良品種,這些新品種在未來的應用和推廣上,會有非常好的前景。我們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海上旅游環保先行!保護海岸線“藍碳”在行動
海洋不僅蘊含豐富的礦產資源,也帶來了廣闊的旅游空間。印萍說,山東的海岸帶旅游資源,主要是各種地質遺跡,數量豐富。如何講好地質遺跡故事,促進海岸帶旅游業的發展,也是印萍正在做的工作之一。
海上旅游如何進一步升級,張海波說,威海的海岸線很長,目前,威海計劃借助黃金海岸線和沙灘等海洋旅游資源,建設一些精品度假休閑酒店,讓威海成為休閑度假的圣地。
在發展海洋旅游的同時,海洋生態的保護至關重要。張海波說,過去一年,威海在發展海洋經濟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海洋環境保護,重點對海岸線進行了修復。威海還正在發展藍碳產業。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藍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存儲在海洋中,這有利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分擔緩解碳排放壓力。
在保護海洋環境方面,車軾說,針對山東沿海大葉藻衰退的情況,他們建立了專門的研發團隊,形成了適合中國海域的人工大葉藻場構建技術體系,播種大葉藻種子24余萬粒,形成穩定藻場6000多畝,改善了當地沿海的海洋生態環境。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