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
黃河灘74歲羊倌上樓記
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12月23日報道
記者 陳洋洋 張大衛(wèi) 解強民
2019年11月7日,74歲的羊倌李士新和幾個老伙伴又一次把心愛的大鼓抬到了黃河邊。
這可能是他們最后一次在黃河邊敲大鼓了。
2020年春節(jié)前后,祖祖輩輩生活在淄博市高青縣木李鎮(zhèn)白龍灣村的李士新和附近村子的村民們一起,就要搬走了。
最后一次黃河邊敲鼓
這天天氣特別好,天空湛藍。黃河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靜靜流淌。李士新面朝黃河而立,甩開臂膀,拉開架勢。
這鼓是黃河灘區(qū)人最喜歡的樂器。豐收鼓、婚慶鼓、新年鼓、送別鼓……高興了敲一段,懊惱了敲一段,就這么一輩一輩傳承下來。李士新的黃河大鼓技巧是從他父親那里傳下來的。
今天,他敲的是喜慶的“白龍翻身鼓”。打鼓的地方,也是李士新特意選的。
在他腳下不遠處,就是當?shù)赜忻狞S河險灘白龍灣。滔滔黃河自西南而來,在這里猛拐了一個兇險的90度彎,又奔騰著向東南滾滾而去。
在這里,洪水是人們難以磨滅的記憶。就連白龍灣村的名字,也因水患而來。
李士新聽父輩講,在過去的百余年間,洪水曾一次次淹沒村莊。相傳當年黃河決堤,有一條白龍,不忍看百姓受苦,與黑色惡龍纏斗,最終化身堤壩為百姓抵擋洪水,從此村名就叫白龍灣村。白龍的傳說只是人們對擺脫頻繁黃河水患的盼望與寄托,一年又一年的水患并沒有因為村名而改變過。
“三年兩頭洪水泛濫。”每當水患來臨,村民們辛辛苦苦種的莊稼,全都被洪水“一掃光”。還要不停地修房子,錢都花在和水患抗爭上了,日子越過越窮。
李士新從小就生活在這片黃河灘。他的童年充滿了對水患的回憶,他這一輩子就像是在重復地跟水患較著勁兒。
“這樣的生活太難了,要是能搬出去就好了。”他無數(shù)次這樣想。
和他一樣,很多人都有想搬走的念頭,然而生活已經(jīng)那么困難,哪有錢往遠處搬?
羊倌李士新的人生就這樣被反反復復的水患“困”住了。
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河灘的窮和交通的閉塞,讓他大半輩子幾乎與外界隔絕。
后來他開始養(yǎng)羊,一是為了收入,再一個是為了解悶兒。50多只羊成了他的伙伴。近幾年有了手機,羊倌開始從手機新聞上看到了外邊的世界。
“那和咱有什么關(guān)系呢?”李士新一邊放羊一邊失落地想著,已經(jīng)老了,一輩子就這樣了吧。
“賣了羊,我要帶著老伴出去旅游”
失落的他沒想到,真的有條新聞和他有關(guān)系,而且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
2017年,《山東省黃河灘區(qū)居民遷建規(guī)劃》發(fā)布。按照規(guī)劃,白龍灣村等四個村將整體搬遷,新社區(qū)就選址在七公里外的鎮(zhèn)政府附近。
“天上突然掉下來好幾套樓房,你說咱這想也不敢想!”李士新說,從今年冬天起,村民們就要搬到新樓房里去了。李士新老兩口和3個兒子共分了4套房,其中有3套120平方米的,1套60平方米的。3個兒子都很孝順,已經(jīng)決定把大房子讓給老兩口住。
帶著興奮,11月8日,李士新來到新小區(qū),第一次見到了他的新房子。
“三室兩廳,又干凈又明亮。”李士新說,小區(qū)門外的路四通八達,小區(qū)里還有老年活動室,對面就是年輕人上班的大企業(yè)。小區(qū)周圍有學校、醫(yī)院和超市,聽說將來小區(qū)對面還要建公園,打造旅游區(qū)。
李士新摸摸這兒,摸摸那兒,笑著說,想不到74歲了,在黃河灘為水患擔心了一輩子,會有這樣的福氣。
有了新房子的李士新,還作了一個新的決定:不再做羊倌了。
他賣了養(yǎng)的50多只羊,還趁著村里的土地流轉(zhuǎn),把自己種不了的地流轉(zhuǎn)了出去,每年除了能拿到每畝700元的底金,年底還能拿到土地分紅。
令他欣喜的是,新小區(qū)有老年活動廣場,各個村搬過來的老年人還可以湊在一起玩,他再也不寂寞了。李士新愛好書法,兒子說等搬了新家,要給他買一支一人高的毛筆,讓他扛著毛筆、提著桶水在小區(qū)里練書法。說到這里,李士新笑了。
有了大把的時間,李士新還有一個愿望,他想實現(xiàn)多年來的夢想——走出去看看。
“賣了羊,我要帶著老伴出去旅游!上海、南京、無錫、杭州……”李士新說,他向往了一輩子外面的世界,很多好地方都還沒去過,心里一直很遺憾。
“我晚年住上了樓房,趁著身體還好,看遍祖國的大好河山,我的人生就滿足了。”李士新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