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楊振勇
一圖勝千言。
新聞攝影圖片,在視覺上有著文字不可替代的優勢。尤其是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作為記錄歷史、反映現實的新聞圖片,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和讀者的歡迎。
2019年3月15日,2018年度山東新聞獎新聞攝影作品復評暨全省新聞攝影作品評選在聊城報業傳媒集團(聊城日報社)舉行。此次評選共收到全省35家單位報送的255件作品,包括144件組照,111件單幅作品。經過評委的層層篩選,有18件新聞攝影作品被評為全省新聞攝影作品一等獎。
題材更加豐富 視野更加寬闊
新聞攝影承擔著記錄時代的責任擔當
獲獎作品《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反映的是壽光遭遇特大洪災后的救災現場,既有大場面,又有沾滿泥的靴子、防疫人員額頭的汗水這樣的細節;《扶貧女鄉長的一天》,則是記錄下了一位扶貧女干部的點點滴滴,從中感受到扶貧的艱難和任重道遠。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寫好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日記”,是廣大新聞記者的責任與擔當。山東省記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姜克儉說:“今年報送的新聞攝影作品整體質量不錯,與往年相比有很大提高。從涉及到的面和點都比較全,像去年全省發生的一些重點工作、重大突發事件,以及各行業、各領域一些工作業績的反映都很好。”
本屆報送參評的攝影作品題材更加豐富,視野也更加寬闊,是對山東新聞攝影的一次“大檢閱”。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錢捍說,“今年參評的255幅(組)照片,對山東的一些大事件都有所表現,包括改革開放40年、濟青高鐵通車、壽光水災等,內容涉及環境保護、經濟建設、城市建設、鄉村振興、各種人物,滿滿的正能量!”
在記錄時代發展的進程中,山東新聞攝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評委、山東商報總編輯龐道鋒說:“新聞攝影作品評選,重點在新聞兩個字。在一些重大現場都有攝影記者的身影,許多參評的作品都緊扣時代主題,展現了時代變遷,有些細節抓得很好。新聞屬性決定了作品里必須有時代的特點、年代的變遷、人物的命運,從這個角度評判的話,這些參評的新聞攝影作品經得住檢驗。”
“這些參評的新聞攝影作品,集中反映了全省廣大攝影記者在踐行‘四力’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評委、大眾報業集團副總編輯王修滋說:“一件新聞攝影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實際上考驗的是照片背后的功力。看似很簡單的一張照片,卻反映了拍攝者的眼力、腦力、筆力、腳力,在這方面能有突破的話,山東新聞攝影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新時代、新起點,山東新聞攝影今后將如何發展?山東省報業協會會長許衍剛說:“好看的照片、能夠一下子抓住人的照片、耐人尋味的照片還是偏少。這既是攝影記者、攝影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各家報紙領導需要重視的問題。盡管現在圖片來源多了,但是作為一家媒體,還是得有自己骨干的攝影隊伍力量,而廣大攝影記者也要不斷學習、豐富閱歷,主動創作更多的精品佳作。”
迎接挑戰 發現機遇
探討全媒體時代傳統新聞攝影突圍之路
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隨著全民攝影時代的到來,新聞攝影也不可避免地經歷著蛻變的痛苦。對于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而言,如何應對數字影像技術帶來的傳播變革,如何創新新聞攝影理念、內容、手段和流程,以突出重圍、尋求一條發展之路?與會評委就這一問題開展了深入探討。
在本次山東新聞獎新聞攝影作品復評暨全省新聞攝影評選中,有一幅“特殊”的新聞攝影作品全票入選一等獎。這幅作品名為《最美“人梯”》,是唯一一幅由通訊員拍攝的新聞攝影圖片。畫面中,日照市一小區內的一名三歲男孩頭部卡在3樓窗戶外的圍欄間,身子懸空,情形十分危險。在他的身下,4位鄰居組成“蛛網”托舉著他,還有人拉開床單做防護等待救援。“這幅照片是由住在小區里的一位鐵路職工用手機拍攝的,事后,記者挨家挨戶詢問,才找到了這張照片。”錢捍介紹說,“這幅照片體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間’,畫面很有沖擊力,也呈現了時代需要的正能量。”
“和以前相比,新聞攝影不再是攝影記者的專利,越來越多的公民攝影記者正在涌現。”評委、人民攝影報副總編輯賈曉霞認為,“融媒體時代看似分割了專業隊伍的一塊蛋糕,其實不然。融媒體空間有更多的平臺,也給了我們更多的表現空間。專業攝影記者在新聞攝影技術方面有嫻熟的技法和手段,在新聞點的抓取以及新聞攝影深度的挖掘方面,也比普通的公民記者有更多的職業優勢。我們應該在觀點表達、深度挖掘以及情感表現等方面挖掘提升,做出專業特色。”
龐道鋒坦言:“在融媒體生態下,紙媒受到的沖擊比我們預想的還大。但從工作實踐來看,越是在受到沖擊時,恰恰越需要堅守。我們認為,抓原創作品生產、原創隊伍建設,是在這樣一個生態下體現媒體價值、紙媒存在感的重要舉措,也是大家取得共識的做法。”
姜克儉則從推動傳統新聞攝影融合發展角度給出了思考:“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也走到了一個新的折點。我們可以在吸收、培訓全民新聞攝影記者這方面開展探索創新,讓更多更好的新聞攝影作品從各行各業涌現。”
堅持“三貼近” 扎實“走轉改”
讓新聞攝影與時代和人民同頻共振
進入全媒體讀圖時代,電視、網絡等以全形象化、現場感和時效性強的特點,對受眾產生了極強的吸引力,報紙面臨著多面“夾擊”,受眾的讀報情趣、心理需求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與會評委認為,新聞攝影絕對不能走遠離市場、居高臨下的老路。只有與時俱進,扎實“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創造出與時代和人民同頻共振的佳作。
評委、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榮譽主席朱宜學在點評本屆參選作品時,特別提到了一組名為《愛的記錄》的照片:“這組照片是一位媒體人拍攝的。她的愛人突發腦梗后,在發病、治療直至恢復的過程中,她抓住了每個階段的突出現場,場面典型,構圖精巧,在照片中展現出了夫妻間的深情、對抗病魔的頑強精神和對生命的熱愛。新聞攝影作品能多有些這樣的內容,新聞攝影的水平就能有進一步的提高。”朱宜學認為,要提升作品質量,就要走進現場,在第一時間捕捉到鮮活的鏡頭語言。
攝影記者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深入生活進行觀察、體驗,并走進群眾中間,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社情民生,才能拍出好的作品,這是不少與會評委的共識。在評委、山東畫報社社長楊大衛看來,攝影記者、尤其是青年記者更需要深入生活。“今年報送的攝影作品中,有的攝影記者就脫貧攻堅、老年生活等題材跟蹤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楊大衛說,“新聞攝影要想出精品,必須沉浸進去,耐得住寂寞,而絕不是即興創作。另外,在采訪拍攝的過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涉及到的行業背景、人群生活特點,否則就是浮光掠影。”
“這次參展的255幅作品反映了去年一年我們全省各地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也以圖像攝影的形式向觀眾傳遞了信息,讓我們開闊了眼界,也看到了下步發展的方向。很多作品讓人難忘,撼動人心,這就是新聞的力量、影像的力量,這就是我們廣大的新聞攝影工作者鏡頭背后的思考、汗水和努力。”評委、聊城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總編輯朱茂明表示,“走、轉、改”是時代的命題,更是新聞規律的本質要求。在新的一年里,聊城報業傳媒集團將把“走、轉、改”活動持續深化,作為一項長遠舉措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著眼基層、扎根基層、服務基層,與時代和人民同頻共振,力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新聞攝影作品。 (楊振勇 趙宏磊 劉海恒)
不少與會嘉賓也發現,在挑戰面前,中國在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同時,沒有搞“大水漫灌”的強刺激,也沒有走鋪攤子、粗放增長的老路。…… “中國擴大開放的力度前所未有”“競爭環境越來越公平”在博鰲的各個會場、論壇,與會嘉賓頻頻發出這樣的感嘆。[詳細]
廣西壯族自治區司法廳廳長雷震介紹,欽州仲裁委員會、史良法學院、中葡法學院聯合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仲裁合作論壇。青島仲裁委員會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鄧煥禮介紹,他們主動融入經略海洋等國家發展戰略,成立海事海商仲裁院。[詳細]
聽上去有點玄乎,但這個實驗室的主持者——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和同事正在探索用現代科學改善人類的心理健康,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受。“你幸福嗎”,彭凱平覺得,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心理科學是21世紀最前沿的學科,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詳細]
秦巴山區屬于典型生物廊道集中連片區域,其生態環境保護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秦嶺的生態環境平衡。修訂草案增加第八十二條參照規定,恢復2007年條例關于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巴山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參照本條例執行的規定。[詳細]
日本2月份失業率降至2.3%新華社東京3月29日電(記者。錢錚)日本總務省29日發布的勞動力調查報告顯示,日本2月份經季節調整后的完全失業率為2.3%,比1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詳細]
皮涅拉宣布將于明年5月取消智利與阿根廷間漫游費中新網3月29日電。據南美僑報網報道,智利總統塞瓦斯蒂安·皮涅拉26日下午宣布,智利與阿根廷已確認了取消兩國間漫游通訊費的最后期限,為2020年5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