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楊凱
大眾網濟南12月11日訊(記者 樊思思) 中國第一輛重型汽車的制造者、中國最大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中國擁有最多專利的汽車企業……提起這一連串“實力派”頭銜,內行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中國重汽。12月11日,“聚焦新舊動能轉換——第十三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來到位于濟南東部的中國重汽集團,行走在面積3500平方米的重汽博物館,就如親手觸摸到我國重型汽車制造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輝煌發展歷程。記者了解到,今年1-10月,中國重汽已實現銷售收入767.6億元,同比增長37.2%。目前,企業致力于新動能汽車產業再造發展工程,隨著中國首款氫燃料碼頭牽引車在這里誕生,中國重汽的新舊動能轉換的號角已經吹響。
采訪團成員參觀重汽汽車博物館。
“快看,黃河JN150!”11日下午,采訪團剛走進中國重汽博物館,就有“懂行”的記者激動地叫了起來。展現在眼前的是一輛藍色的重型汽車,巨大的車頭讓人忍不住聯想起帥氣拉風的變形金剛。據工作人員介紹,“黃河JN150”8噸載重汽車設計制造于1960年,是中國第一輛重型汽車,它的誕生徹底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重型汽車的歷史。旁邊的老照片記錄了黃河JN150下線時的場面,即使隔著半個多世紀,仍然能感受到當時的激動與自豪。
重汽汽車博物館展出的黃河JN150汽車。
博物館展出的整車拆解HOWO-T7H汽車。
欣賞完了我國重型汽車界的“祖師級”汽車,一路看下去,重汽的發展仿佛坐上了高速列車,展示的產品和技術也越來越先進。HOWO、斯太爾、黃河、威濼……一系列成功引進和自主研發的品牌,使重汽成為國內卡車行業驅動形式和功率覆蓋最全的企業。在HOWO-T7H實體車拆解展示臺前,巨大的卡車被拆解成上百個部分進行立體展示,對重型汽車感興趣的記者們可謂過足了癮,不停地尋找角度拍攝照片和小視頻。轉過一個彎,眼前一輛黃色的汕德卡重型汽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重汽集團目前最先進的車型之一,能實現連續行駛150萬公里無大修。幾位記者爬進高大的駕駛室,連連感嘆“比房車還寬敞舒適”。在發動機核心技術展示區,工作人員利用滑動透明屏展示了國產化曼技術發動機的工作原理,這是中國重汽在發動機領域的核心成果,精密的設計引來一片贊嘆。
采訪團記者在體驗模擬駕駛重卡。
能夠成為我國最大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中國重汽的企業發展秘訣始終離不開改革與創新。2001年,中國重汽集團改革重組,大力實施技術領先戰略,三年時間便打開市場實現了自身的“鳳凰涅磐”。2009年,經國家批準,國家重型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中國重汽正式揭牌成立,承擔著我國重型汽車行業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成果推廣和技術服務的職能。如今,中國重汽的研發和生產銷售范圍已經涵蓋各種載重汽車、特種汽車、客車、專用車、發動機及機組等等,還擁有3條自動化車身沖壓線、8條駕駛室焊裝線、12條駕駛室涂裝線以及9條整車裝配線,裝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重汽產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出口到世界90多個國家,連續11年位居行業首位。今年1-10月,中國重汽銷售汽車24.9萬輛,實現銷售收入767.6億元,其中利潤36.1億元,同比增長165.7%,是國內商用車行業中運營質量和效益水平最好的企業之一。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與國際市場的拓展,重汽人意識到,一場新舊動能轉換的變革已經來臨。記者了解到,中國重汽提出“三個再造”發展工程戰略構想,一是對現有產業的升級再造,二是對海外產業布局國際市場的升級再造,三是瞄準新動能汽車產業進行升級再造。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方面,中國重汽已經邁開了大步子。今年夏天,中國重汽設計制造的氫燃料碼頭牽引車在濟南正式下線,這一能源技術不僅能實現可再生資源對燃油的替代,還能解決機動車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步走向成長期,以中國重汽為代表的傳統車企將更加重視技術研發,積極研發符合市場需求、高性能的新能源產品,在實現企業自身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引領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安全、高效發展。
近年來,高鐵成為不少人春運回家的首選交通工具,乘客對于高鐵盒飯質量的期待也逐年提高。在優化列車供餐上,公司將天津西站的配餐方式由京津城際列車配送調整為汽車冷藏運輸。[詳細]
資料圖:海口市民“小年”購年貨,紅火迎春節。通常認為,“小年”又叫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等,這與它“祭灶”的節日習俗有關。人們要在“小年”時祭灶,用糖瓜象征性粘住“灶王”爺的嘴,令他不能上天說壞話。[詳細]
孟德龍 攝 每天清晨6點多,鄭州市未來路與隴海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家小飯店門口,二三百名環衛工人排隊免費吃早飯。記者采訪獲悉,這家免費愛心餐廳2017年11月初開始供應免費早餐,隨后越來越多的環衛工趕過來吃飯。[詳細]
據云南臺網初步測定:2018年2月9日22時58分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崗鄉(北緯22.32度,東經100.89度)發生4.9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 [詳細]
村中現有棗林1400多畝,超百歲棗樹1000多株,最老的棗樹已經1400多歲,36畝古棗園在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不過,三面環山、東臨黃河的地形環境,讓泥河溝紅棗在過去的千百年中,出一次山要花費幾天甚至幾十天的時間。[詳細]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俄聯邦核中心兩名工程師在使用超級計算機挖掘比特幣時被抓獲。據俄羅斯CNews新聞網9日報道,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俄聯邦核中心的兩名工程師在使用超級計算機試圖挖掘加密貨幣時被抓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