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楊凱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即日起,大眾網采編人員分赴山東17市,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全面展示全省上下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生動實踐,充分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取得的重大成就。記者們深入基層,走近工人、農民、醫生、售票員等普通群眾,親身體驗他們的生產生活,傾聽來自基層的聲音,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深入報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多角度展示我省在經濟文化強省建設中的創新實踐。
我們將通過圖文、短視頻、手機直播、VR、H5等融媒體報道方式,在大眾網、大眾論壇、山東24小時新聞客戶端、山東手機報、@大眾網新浪官方微博、大眾網官方微信、大眾網17市分頻道全平臺推出報道。更多精彩,期待您的關注!
新春走基層【188】
“第一書記”老馮的“脫貧致富經”
時間:2月19日
地點:東平縣大吉城二村
記者:劉雪晴
大吉城二村是山東省東平縣的一個普通村落,西臨東平湖,村民多以務農為生,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近年,隨著村里越多越多青壯年外出務工,中堅勞動力大批流失,2017年,全村共有貧困戶19戶,58人,屬于省級貧困村之一。2016年,縣林業局干部馮兆民被派往大吉城二村任“第一書記”,從此,帶領村里人脫貧致富成了他的首要任務。
“第一書記”老馮自上世紀80年代便在縣林業局工作,是農林業口的行家里手。來到大吉城二村后,老馮挨家挨戶入戶走訪,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當地土地種植及收入情況,幫助貧困戶修剪果樹、現場傳授技術,逐漸摸準了村里貧困的“病根”,對癥下藥,開出“藥方”雙管齊下。
資金“輸血”,修路引水夯實基礎。大吉城二村財政基礎比較薄弱,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全村經濟發展受到諸多限制。“第一書記”馮兆民到位后,與村兩委一道研究對策,從發展基礎設施項目入手,爭取國家開發項目資金,建成2000立方米蓄水池一處,鋪設管道,進一步打通村民生產生活用水渠道;爭取資金修建4千米環山路,寬足5米,暢通了全村道路交通;爭取項目,在村里建成了觀光采摘園40畝,為發展“觀光農業”邁出第一步。水通了,路暢了,基礎牢了,脫貧致富有了堅實平臺。
產業“造血”,依托項目持續發展。大吉城二村依山傍湖,山林資源豐富,“第一書記”老馮的專長派上了用場。在規劃村產業發展布局時,他將村東部依托山林資源、發展林果產業擺在了第一步,親力親為,為村民鋪實了一條山林致富路。同時,依托村西部東平湖水資源豐富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為助力貧困戶早日脫貧,興辦養驢場、養羊場、養雞場,發展了一批見效快的養殖項目,采取合作社運作方式,統一管理、規模經營,為村集體增添了一筆快速穩定的收入。
提到發展養驢產業的初衷,老馮算了一筆經濟賬,“目前我們村養驢規模已經達到百余頭,一頭驢每年就能為村里帶來千余元的凈收入,而且肉驢抗病能力強,不易得傳染病,收益持續穩定,現在村里大伙兒飼養肉驢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
一手抓“輸血”,一手抓“造血”,在“第一書記”馮兆民和村兩委的努力下,2017年底,大吉城二村已成功實現脫貧16戶。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政策、服務與資金支持,我國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緩慢,難以滿足廣大城鎮居民“住有所居”的需求。[詳細]
截至去年12月,由環保部等部門聯合開展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盾專項行動調查處理了20800多個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問題線索。據環保部介紹,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將綠盾專項行動排查范圍擴大至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共自查出5000多個問題。[詳細]
據重慶市氣象臺預計,明天重慶各地將轉為多云到晴的好天氣,最高氣溫或升至21℃。實況監測顯示,昨(26)日白天重慶各地陰天到多云,夜間中東部部分地區出現小雨,雨量0.2~0.9毫米;氣溫大部6~24℃,城口及東南部部分地區最低氣溫3~5℃。[詳細]
澳洲網刊發文章稱,令澳大利亞作家哈克沒想到的是,他會因為繼承的花瓶而研究澳大利亞華裔的經商史,并因此出版了個人的著作。近日,媒體從哈克處獲悉,澳大利亞華裔商人于20世紀在上海南京路創立了4棟百貨大樓,其中3棟大樓依然還屹立于南京路。[詳細]
維州政府正考慮針對所有學生設立最低讀寫和數學標準,只有達到這一標準的學生才有資格從高中畢業。維州擬設最低能力標準據報道,有關學生學術能力出現持續倒退的報道在澳引發熱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