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楊凱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即日起,大眾網采編人員分赴山東17市,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全面展示全省上下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生動實踐,充分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取得的重大成就。記者們深入基層,走近工人、農民、醫生、售票員等普通群眾,親身體驗他們的生產生活,傾聽來自基層的聲音,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深入報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多角度展示我省在經濟文化強省建設中的創新實踐。
我們將通過圖文、短視頻、手機直播、VR、H5等融媒體報道方式,在大眾網、大眾論壇、山東24小時新聞客戶端、山東手機報、@大眾網新浪官方微博、大眾網官方微信、大眾網17市分頻道全平臺推出報道。更多精彩,期待您的關注!
新春走基層【187】
春節,他們為村里老人做了這么一件事
時間:2月25日
地點:淄博沂源縣東里鎮葦子峪村
記者:張瑞禎

2月18日,大年初二,王樹增帶著攝影師小瓦,在老家淄博沂源縣東里鎮葦子峪村,開始給村里的老人拍照。
王樹增今年29歲,來濟南五年了,經營著一家名為“不貴”的書店。給老家老人拍張照的想法,他很早就有了,“村里很多老人,可能大半輩子都沒有拍過一張好的照片。”他曾在朋友圈說過這個想法,常去他書店買書的書友小瓦給他留言,表示要跟他一起回村,無條件幫他實現這個想法。小瓦在濟南有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兩人一拍即合。

今年春節,小瓦來到王樹增的村子,帶著攝影設備和一塊紅布。“老人喜歡喜慶。”她說,紅布用來做背景布。攝影師小瓦對上了年紀的老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親近感。在給村里老人們拍照時,會給老人整整衣領、正正帽子,或拿掉老人身上的臟東西,比如說,一根樹枝、一片樹葉。

上圖中的老人,可能是村里年齡最大的老人了,過了這個年就90歲了。王樹增說,小時候經常偷這位老人家院子櫻桃樹的櫻桃吃,老人不但不生氣,反而提醒在樹上要注意安全;后來上了初中,他還會叫著王樹增的小名,問什么時候回校。如今,他已經完全想不起這個要給他拍照的年輕人是誰了。

上圖中的這一家,老兩口一直照顧著天生殘疾的兒子。這可能是這一家唯一的一張合影。
王樹增倆人就在葦子峪用了一天時間,從村頭拍到村尾,給40家老人拍了500多張照片。“拍了照,沖洗出來,裝在框里,正月十五那天再給老人們帶回去。老人們一分錢也不用花。”王樹增說。
拍照對現代年輕人來說,信手拈來。手機、卡機、單反;美圖秀秀、美人相機、激萌……從硬件到軟件都如此豐富,舉起手機,你就可以把自己拍得美得像明星,也可以讓自己搞怪賣萌。拍照已經從上一輩的稀奇發展到這一輩的泛濫。王樹增說:“我爸媽的合影不多,不會超過三張。照片一是前幾年外面的人來村里拍照的時候,給我爸媽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注意到,在農村,還有不少老人連張照片都沒有。“我想到要給村里的老人拍照。他們同樣希望有人記得他們。”
在做拍照這件事之前,王樹增會利用每個回家探親的機會,逛遍整個村子,看看還有哪些老人健在。他的村子并不大,每次逛完,他都覺得拍照這件事迫在眉睫了,“我熟悉的幾位老人,前幾年,她們是六個人在曬太陽。后來,變成五個人、四個人、三個人、兩個人,現在只剩一個……村里很多老人,走了就走了,仿佛沒有來過一樣。我要用影像留住他們。”王樹增一直在思索農村老人的境遇,記錄他們的故事,對他們面對的虛無和孤獨產生同感。兒女對老人不夠關心,老人可能并不缺錢,但缺少關愛……所以,王樹增覺得要為這些老人們做點什么,他說:“愿我們都能善待一下我們身邊的老人。”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政策、服務與資金支持,我國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緩慢,難以滿足廣大城鎮居民“住有所居”的需求。[詳細]
截至去年12月,由環保部等部門聯合開展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盾專項行動調查處理了20800多個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問題線索。據環保部介紹,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將綠盾專項行動排查范圍擴大至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共自查出5000多個問題。[詳細]
據英國《每日郵報》26日報道,美國得克薩斯警方日前槍擊了一名試圖解救100名人質的英雄。警察到來時,格雷斯告訴警察他拿到了槍,然后警察命令他把槍扔到地板上,但是他猶豫了一下,因為他擔心如果這樣做的話,槍可能會走火。[詳細]
澳洲網刊發文章稱,令澳大利亞作家哈克沒想到的是,他會因為繼承的花瓶而研究澳大利亞華裔的經商史,并因此出版了個人的著作。近日,媒體從哈克處獲悉,澳大利亞華裔商人于20世紀在上海南京路創立了4棟百貨大樓,其中3棟大樓依然還屹立于南京路。[詳細]
維州政府正考慮針對所有學生設立最低讀寫和數學標準,只有達到這一標準的學生才有資格從高中畢業。維州擬設最低能力標準據報道,有關學生學術能力出現持續倒退的報道在澳引發熱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