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琳
中秋節為什么供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那么中秋節為什么供兔兒爺呢?
民間傳說,過去人間流行瘟疫,月宮里的玉兔體察民生疾苦,就下凡給人看病,但它的模樣把人們嚇跑了。于是兔子就穿上人的衣服,變成人的樣子,拿著藥杵給人看病。所以民間的泥塑玩具里,把兔兒爺的形象塑成頭豎兩只碩大的長耳朵,三瓣兔子嘴,其他地方與人沒什么區別,尤其是粉紅色的臉蛋透著英氣和靈氣。身披金盔金甲、大紅戰袍,背后插傘蓋,儼然一副武將打扮。
每到中秋,家家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謝它帶給人間的福祉,并且稱玉兔為“兔兒爺”、“兔奶奶”。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后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上世紀50年代,兔兒爺也很常見,過中秋節大街小巷都可以見到擺攤賣兔兒爺的人。當時家家戶戶過中秋節請兔兒爺是一個傳統,就如同過年放炮一樣。請回的兔兒爺要擺在顯眼的桌上,求兔兒爺保佑全家平安健康。
兔兒爺講究的是“年年請,年年送”。送兔兒爺就是要在中秋前,要把去年請來的兔兒爺摔掉,寓意著去年兔兒爺把我家的災病全部帶走了,然后再去請今年新的兔兒爺。老年間都說“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說的是兔兒爺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
兔兒爺寓意多:坐象兔兒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是統帥,寓意事業興盛,人脈廣博。麒麟兔兒爺,因麒麟吐書的典故而流傳,象征著學識廣博,學業有成。坐葫蘆兔兒爺,因葫蘆與福祿同音,象征著福祿雙全。
兔兒爺是舊京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人們按照月宮里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
無論是關于兔兒爺起源的傳說故事,還是拜兔兒爺這種風俗習慣,都是古代醫療條件相對落后這一現象的抽象表現。古時候,生病對于貧苦的民間百姓而言,是致命性的打擊,他們只能祈求神只的庇佑,也是求得一些心理的安慰。

如何制作兔兒爺?
制作兔兒爺的工藝比較簡單,稍有此常識的民間藝人皆可操作。每年中元節后,雖然離中秋節還有個把月時間,匠人便開始制作兔兒爺了。
兔兒爺的制作方法是先準備好模子,再把帶有黏性的黃土和紙漿攪拌均勻,然后填入模子里,壓實后,從模子里脫出來,放到陰涼處陰干,切忌風干或暴曬,以免干裂,接下來著五彩色即成。
當然,也有手藝高者,不用模子,直接用手捏出泥坯,陰干后著色即可。由于匠人的創意不同,手法不同,制作出來的兔兒爺的形狀也不盡相同,有的寫實,有的寫意,可謂五花八門。
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上下嘴唇可以隨一條扯線而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嗒嘴兒”,更受小朋友的青睞。一進入農歷八月,京城街頭到處都是賣兔兒爺的攤子,很是熱鬧,引來頑童選購。
相關搜索: 中秋節 習俗
日前,中新社記者沿著可可西里東部的青藏公路行走,隨處可見藏羚羊、藏野驢、藏原羚等野生動物在公路沿線覓食、嬉戲。相關人員還為藏羚羊產仔及回遷保駕護航,保護湖泊、沼澤、冰川,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核查人類活動遙感監測點位等。[詳細]
90年前,站在這塊大石頭上,毛澤東向奔赴井岡山的部隊宣布了三條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詳細]
2017年10月2日,安徽黃山,休寧縣金龍山現平流霧景觀,宛如仙境。[詳細]
云南騰沖一買手“手滑”摔損28萬翡翠掛件。賠3000元化解中新網昆明10月3日電。[詳細]
10月1日,河北邯鄲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渚河大隊民警在指揮交通。當日是國慶節,許多勞動者堅守在工作一線,在崗位上度過節日。[詳細]
當地時間3日8時24分(北京時間3日13時24分),中國貨輪“天健”輪經北極東北航道順利抵達最終目的港圣彼得堡。這是今年5艘通過北極東北航道的中國貨輪之一,也是有史以來第2艘經北極航道抵達圣彼得堡的中國貨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