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改革】青州村支書劉汝章:自己存自己貸,信用互助效率快
這次,劉汝章向信用互助部提出了兩萬元貸款申請,“填寫互助金借款申請表,信用互助部工作人員來鑒定,然后簽借款合同,一上午就能拿到錢。”劉汝章說,“就...
2015-11-13 -
【金融改革】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獲得社會普遍認可
我是東平潤銀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慶梅,公司成立于2013年2月,幾年下來,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小額貸款公司的合法身份和社會地位不斷得到確認和提升。小...
2015-11-13 -
【金融改革】劉澤芹:10塊錢帶來的2萬元保險
剛開始,我們都不愿意交,再說我們都有新農合了,覺得不需要再保別的保險了,保險公司的人是不是又來騙人,不相信。如今,覺得這個保險真是好,讓我們足不出...
2015-11-13 -
【金融改革】齊魯股權高鵬飛:“大篷車”路演助推中小企業上市
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后,高鵬飛作為淄博市高層次人才歸國,參與籌建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借助銀行的間接融資配套服務,實現直接融資帶動間接融資的...
2015-11-13 -
【金融改革】膠南孫業山:不抵押不擔保,銀行+保險就能貸到款
60歲的孫業山從事花生收購已經30多年,1982年開始就常從銀行貸款。” 如今,既不用抵押也不用擔保,孫業山就從銀行貸出了100萬元。具體金融知識咱不清楚,...
2015-11-13 -
【簡政放權】想都想不到的便利事兒成真了
10月底,看著手里德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核下發的大豆膳食纖維生產許可證,山東禹王實業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副經理楊成法忍不住又是一陣感慨:“換做以往...
2015-11-13 -
【簡政放權】“群眾有事,我來跑腿”
刁鎮人社服務中心的孫杜娟已經在人社崗位工作了7年,她告訴記者,2013年,刁鎮投入500余萬元,建設了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設有服務大廳、檔案室...
2015-11-13 -
【簡政放權】現在手續不用再“跑”
今年的9月28日,對現任山東震豫維新材料有限公司總務部部長的張玉峰來說,意義非同一般。張玉峰介紹,震豫是家合資企業,起初外方老板對選擇高青還是河南的一...
2015-11-13 -
【簡政放權】開個餐廳,沒想到這么簡單
看著自家店里每天客流不斷,禹城市狼出沒時尚歡樂餐廳經理李樹軍心里的開心勁兒壓都壓不住。”李樹軍說,“嚴格的管理也讓我收獲了很多,我們注冊了‘狼出沒...
2015-11-13 -
【簡政放權】改制花了三年,上市僅用半載
“說起簡政放權,提高辦事效率,我有發言權。”于濤說,“兩次改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在政府效率比以前要提高很多了。” 8月28日,于濤赴北京參加掛牌敲...
2015-11-13 -
【簡政放權】“根本沒必要去考這個證”
“國際貨運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證,我大約是在2001年左右考的。朱本法介紹,國際貨運代理是個大概念,包括的范圍很廣,涉及貨運代理、海運、空運、鐵路或公路運...
2015-11-13 -
【醫療改革】“200元包住院,讓俺敢住院了”
“有了200元包住院的政策,俺一點也不擔心費用問題了,你看俺住了7天院,才花了200塊錢。去年6月6日,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扭轉農民怕看病、小病拖成大病的情況...
2015-11-13 -
【醫療改革】“免費醫保讓俺不怕看病了”
王方水老人告訴記者,他享受每年的免費醫保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了,從六十歲開始每年鎮上還給入人身意外保險。王方水老人說這些年日子好過了,有病不怕去看病...
2015-11-13 -
【醫療改革】“醫養結合,我住得舒服又安心”
我叫王月升,膠州市里岔鎮院后村村民,今年81了。更令我犯愁的是,每當生病的時候,只能到敬老院旁邊的個體診所看病,有的時候心疼錢就自己強忍著,病情稍微...
2015-11-13 -
【醫療改革】終于摘掉了蒙眼睛的“白布”
我叫劉懷潤,今年85歲,住在濟南市歷城區朱家莊。一開始只是右眼看東西模糊,后來兩只眼睛都像被白布蒙住了,怎么揉,怎么洗都看不清。前年,閨女跟我說有個...
2015-11-13 -
【醫療改革】青島李滄李村街道社區醫院的全科醫生:我叫于清章
以前社區醫生人少,進修的機會更少,這幾年政府對社區醫院扶持的力度加大,我們科室的醫生也輪流去大醫院進修了一遍。我希望未來,大醫院的醫生來社區醫院定...
2015-11-13 -
【醫療改革】村醫孔祥衛的三本“最”賬
今年43歲的孔祥衛是仙店衛生所的所長,當村醫二十多年,在村里,醫保這筆“賬”他算得最清楚。今年的免費體檢,到現在還有十幾個青壯年嫌麻煩不肯去,婦女“...
2015-11-13 -
【醫療改革】藏族女孩才什杰的山東夢
山東遠程醫學中心與海北州第一人民醫院之間的遠程醫學會診系統開通,海北州的患者不必千里迢迢來山東就能得到山東專家的醫療服務。11月5日,山東省立醫院的眼...
2015-11-13 -
【創新驅動】煙臺藍途電子郭洪武:在城里做農村電商
我出生于山東德州武城一個小村莊,2008年畢業于煙臺的一所學校,現在自己創立了煙臺藍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網上銷售煙臺大櫻桃和農副產品。我在一個...
2015-11-13 -
【創新驅動】陶藝碩士畢業回村玩起了泥巴
27歲的李子輝去年碩士畢業后,回到村里成立了自己的陶瓷藝術工作室,一年多的時間,他從一名畢業大學生成了玩泥巴的手工藝人。2014年碩士畢業的李子輝也接到...
2015-11-13 -
【創新驅動】曲師教授王樺:“國家對創新的重視讓我有了新盼頭”
2012年初,我作為海外特聘專家來到曲阜師范大學。2014年10月,我在濟寧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成立了山東三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雖然科研創...
2015-11-13 -
【創新驅動】陳田安:“回國創新一直都是我的愿望!”
“我的祖國情結還是解不開的,即使在國外20年仍屬‘旅居’。其中,對于創新團隊,給予300萬元-2000萬元的資金扶持;對高層次創業人才,提供100萬元-500萬元創...
2015-11-13 -
【創新驅動】豪邁公司張立曉:憑借20多項技術創新獲得百萬元股票
目前這臺自動磨刀機已裝配完成并試車,磨出的刀具精度高很多,效率是2007版磨刀機的10倍以上,可媲美120萬進口磨刀機的性能。2012年以來,像自動磨刀機、氣割...
2015-11-13 -
【農村改革】王峰:有了“小本本”,河灘地生金
眼下,萊蕪市萊城區羊里鎮雪贏村的86池蓮藕又獲豐收。還未上市,韓國一家超市就與王峰簽訂了收購合同——經過包裝加工后,每斤收購價4元,比市場價貴一倍,86...
2015-11-14 -
【農村改革】王孝濱:我們干勁兒越來越大了
這幾年,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加大,我家里添置了各種大型新式農機具,全部享受到政府補貼,我也從一個普通農機手變成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
2015-11-14 -
【農村改革】王敏:把項目交給合作社便宜合算
2015-11-14 -
【農村改革】劉大剛:“淘樹網”交易額達1000多萬
2015-11-14 -
【科技展翅】吳洪珠:農民發明土豆機,登上德國博覽會
2015-11-14 -
【科技展翅】王淑芬:不再為跑項目發愁
2015-11-14 -
【科技展翅】張學明:養殖就得依靠科技
2015-11-14 -
【科技展翅】王春青:農業品牌的生命在于“綠色”
2015-11-14 -
【農民增收】宋建華:家門口當上了“鴨老板”
2015-11-14 -
【農民增收】徐振興:讓火山小米賣得更多,銷得更遠
2015-11-14 -
【農民增收】修貴蓮:成立西瓜合作社,年年都有分紅拿
2015-11-14 -
【農民增收】趙遠濤:把花卉業務發展到全球
2015-11-14 -
【農民增收】王奎曉:“皇家紅富士”名頭越來越響
2015-11-14 -
【綠色增產】馬國興:良種配良法 省勁又省心
2015-11-14 -
【綠色增產】魏愛軍:種糧不吃虧
2015-11-14 -
【綠色增產】弭尚嶺:被稱為“麥癡”的農民育種人
2015-11-14 -
【綠色增產】林凡秀:插上卡能澆地,省事省力省錢
2015-11-14 -
【藍色暢想】梁麗萍:有了城鐵,不再怕出差
2015-11-16 -
【藍色暢想】王新明:終于擺脫“游擊”生活
2015-11-16 -
【藍色暢想】王景昌:把諸城綠茶推向更廣闊市場
2015-11-16 -
【藍色暢想】崔云龍:藍色經濟區建設專項資金給予支持
2015-11-16 -
【圈內協作】劉效全:到省城會客廳“串門去”
2015-11-16 -
【圈內協作】孫波:蓼塢小米擠進各大超市
2015-11-16 -
【圈內協作】王廣杰:注冊企業不再“難”
2015-11-16 -
【圈內協作】王瑞國:鄉鎮企業成機械制造小巨人
2015-11-16 -
【帶上希望】李洋:“地球儀”玩轉一帶一路大通道
2015-11-16 -
【帶上希望】吳文翰:坐高鐵既快捷又安全
2015-11-16 -
【帶上希望】馬功富:咱現在也成了房東了
2015-11-16 -
【帶上希望】胡松:高新區上門主動提供幫助
2015-11-16 -
【帶上希望】張金剛:公司迎來發展的新突破
2015-11-16 -
【黃色機遇】張志軍:送小麥踏上循環之旅
2015-11-16 -
【黃色機遇】趙洪武:從種到收實現全程機械化
2015-11-16 -
【黃色機遇】張錫賢:把科技推廣給農民兄弟
2015-11-16 -
【黃色機遇】傅華雁:突破黃三角高溫低鹽發展瓶頸
2015-11-16 -
【全民環保】程偉科:環境問題隨手拍,人人都是監督員
2015-11-16 -
【全民環保】王娟:小區垃圾分類搞得有聲有色
2015-11-16 -
【全民環保】王安:最大收獲就是漫山遍野的樹
2015-11-16 -
【全民環保】任家杰:環衛工作省時省勁
2015-11-16 -
【全民環保】熱拉爾·高林:釀出世界一流的葡萄酒
2015-11-16 -
【節能治霾】安文慶:關停“老伙計”幸福周邊人
2015-11-16 -
【節能治霾】劉建清:大氣治理任重道遠
2015-11-16 -
【節能治霾】劉常永:環保獨立調查制度漸趨成熟
2015-11-16 -
【節能治霾】皮士海:對節能減排越來越重視
2015-11-16 -
【治污治水】紀秀芹:雨污分流不是窮講究,惠民工程有里也有面
2015-11-16 -
【治污治水】張傳武:湖水又回到小時侯的味道
2015-11-16 -
【治污治水】姜向東:努力使全福河河水變清
2015-11-16 -
【治污治水】戴玉柱:蟠龍河成為濕地公園
2015-11-16 -
【美麗鄉村】石和梅:生態農家院,外賓也“點贊”
2015-11-16 -
【美麗鄉村】李繼業:辦起了崖頭第一個農家樂
2015-11-16 -
【美麗鄉村】相世華:廢礦區變成了聚寶盆
2015-11-16 -
【美麗鄉村】馬繼業:過著讓城里人羨慕的田園生活
2015-11-16 -
【創業就業】創業6年,“85后”小伙坐穩行業龍頭
2015-11-17 -
【創業就業】馬列偉:為老師學生提供更好服務
2015-11-17 -
【創業就業】蔣培峰:一路創業離不開各方扶持
2015-11-17 -
【創業就業】田學祥:“零工市場”花錢少還更安全
2015-11-17 -
【教育公平】相隔70公里,農村娃城里娃同上一堂課
2015-11-17 -
【教育公平】楊玉:取消高考加分是一大進步
2015-11-17 -
【教育公平】苗立才:評選“正高”調動積極性
2015-11-17 -
【教育公平】霍翠平:初一學業展開打消疑慮
2015-11-17 -
【精準扶貧】一戶一策,“老大難”嚴慶民脫貧了
2015-11-17 -
【精準扶貧】袁和珍:多年沒門路掙錢問題終于解決了
2015-11-17 -
【精準扶貧】高傳聲:陽光民生對我施以援手
2015-11-17 -
【精準扶貧】李鳳德:俺們南村是新農村建設典范
2015-11-17 -
【醫療養老】韓立增:大病醫保省了俺兩年種姜錢
2015-11-17 -
【醫療養老】呂明蘭:養老金連漲11年足夠花銷
2015-11-17 -
【醫療養老】郭愛萍:父母可享受居家醫療護理
2015-11-17 -
【醫療養老】李建慧:為空巢老人打造“叨叨服務”
2015-11-17 -
【傳統文化】“之乎者也”下鄉,老人住進“上房”
2015-11-18 -
【傳統文化】“沂蒙母親”的孫女于愛梅
2015-11-18 -
【傳統文化】鄭家晴:為企業發展留住人才
2015-11-18 -
【傳統文化】時代楷模朱彥夫
2015-11-18 -
【四德榜】楊秋國:孝德公示榜,一立30年
2015-11-18 -
【四德榜】姜成西:樹正氣就要立標桿
2015-11-18 -
【四德榜】王德星:敬老院里的“小王”
2015-11-18 -
【四德榜】孟凡珍:一輩子留在鄉村守護鄉親們健康
2015-11-18 -
【四德榜】牟平“明星”媳婦田英
2015-11-18 -
【鄉村文明】王本永:誠信檔案,管面子也管里子
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