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曉亮
編者按:
山東省“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采取超常規舉措,用過硬辦法,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16年,是山東三年脫貧攻堅戰的開局之年,山東制定了再減120萬人的脫貧目標。脫貧攻堅戰,沖鋒號已經吹響。
從5月份開始,大眾網記者陸續深入山東臨沂、菏澤、德州、聊城等地,走進大山、走進農田,走進農戶、走進廠棚……近距離感知山東扶貧的“超常規舉措”“過硬辦法”。
即日起,大眾網推出系列全媒體紀實報道——丙申扶貧記,用最真實的鏡頭和語言,記錄最貧困人口的脫貧進程,記錄山東正在進行的這場脫貧攻堅戰。
丙申扶貧記(6)
兩頭牛和二畝海棠帶來的憧憬
文/大眾網記者 邢玉軍 樊思思 圖、視頻/亓翔 劉琛

進入10月,武城縣李家戶鎮西店村的海棠苗木已長到4厘米粗細,幾朵星星點點的海棠花在風中搖擺,給村莊的深秋增添了幾分活色。
閑向斜陽嚼枯草,近來問喘為無人。深秋的午后,在德州武城縣李家戶鎮西店村的一間牛棚里,一大一小兩頭牛兒正埋頭苦吃。劉振芝剛剛往食槽里添完草料,愛憐地撫摸著小牛棕色的皮毛。“去年村里幫著俺們養的,我現在一天不見它們心里就發慌。”今年春節前,肉牛養殖已經給劉振芝家里帶來了近4000元的收益,再加上到村里合作社打工掙的4000多元工錢,曾經連口像樣的吃食都買不起的她,兜里終于揣上了幾個閑錢。如今,這兩頭牛不僅是劉振芝心頭的牽掛和寄托,更是全家人生活的希望。
西店村位于德州西南部,全村134戶,光貧困戶就有59戶,人均耕地只有2.1畝,是典型的省定貧困村。與大多數貧困村的情況相似,村里的青壯年勞力紛紛外出打工,缺勞力、缺項目、缺技術、缺資金……村莊就像一輛老掉牙的汽車,磕磕絆絆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單家獨戶抗風險能力有限,要徹底摘掉窮帽子,關鍵還得村里帶頭發展項目,全村人抱團取暖!2015年以來,西店村緊緊抓住實施“扶貧開發”工程的有利時機,積極發展多種產業,搞起了肉牛養殖、綠色豆芽、西府海棠等十多個項目。“牛兒長得壯,中草藥飄香,養罷綠豆芽,再來看海棠”,精準產業扶貧給西店村增添了生機與活色,也讓西店人舒展了被貧困碾皺的眉頭,打心眼兒里充滿了致富的希望。

劉振芝一家是西店村典型的貧困戶,老伴身體殘疾,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全家人的生活就靠劉振芝一人維持。
63歲的“際遇”:
兒子早亡丈夫殘疾,兩頭牛讓這個苦命女人有了盼頭
“哎——來了——”10月20日下午,大眾網記者在西店村見到劉振芝時,她正在人家的田地里幫忙清理過季的作物,搓著手上的泥土趕到地頭,不善言辭的她一時說不出話來,只是伸過溫熱的手掌幫記者暖手,臉上一直掛著羞澀的笑。
“活了64歲,沒過過幾天好日子。”回到農家小院,劉振芝漸漸打開了話匣子。西店村是省定貧困村,劉振芝一家就是村里典型的貧困戶。七八年前,劉振芝的兒子意外去世,家里沒了主心骨,也斷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沒多久,兒媳婦也狠心離開了這個家,劉振芝抱著十多歲的小孫子,幾乎把眼淚都流干了。劉振芝的老伴李洪祥肢體殘疾,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不僅不能干活,光常年服用的藥物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一家老小的吃喝,幾乎就靠著劉振芝每年打零工賺的幾千元錢維持。“這家不像個家,可日子還得過,人還得活命啊。”劉振芝是窮人家出來的孩子,從小過慣了窮日子,可談起過去這幾年的苦和難,她還是幾次哽咽著說不下去了。
轉機出現在2015年,這一年,劉振芝63歲。2015年2月,在新來的“第一書記”朱玉國和老村支書李福祥的帶領下,西店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提出發展肉牛養殖的思路,每頭牛給補助5000元錢,養牛收益歸個人。西店村自然條件優越,養牛的飼草、飼料根本不用發愁,村民們一算這筆賬,紛紛對養牛項目舉雙手贊成。很快,村里投資14.5萬元扶貧資金,確定了15戶貧困戶作為首批扶貧對象,對每個養殖戶補助2頭牛,采取各戶負責、自由結合、相對集中的管理模式,15戶共29頭牛分散在7個養殖區,西店村的養牛事業就這么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了。劉振芝就是在那時候有了自家的兩頭牛,一頭7600元,另一頭6200元,除去村里補助的10000元,家里只投入了三四千元。“我養了8個月就賣了一頭,人家出11300元買的呢。”劉振芝喜滋滋地告訴記者,沒費什么功夫就賺了3000多元,她趕緊又買了一頭小牛養著。盡管牛棚就在自家院子里,可她怕牛兒孤單,2頭牛在一起總歸能做個伴。
“大的這頭牛快要生了,我現在能每天給它們拔牛草,看著它們吃得香,就感覺日子有了盼頭。”牛棚里,劉振芝一邊添加草料一邊撫摸著大牛的脖頸,牛兒乖順地望了她一眼,她樂得合不攏嘴。除了肉牛養殖,劉振芝還參與了村里集體投資的西府海棠扶貧項目,眼下樹苗還沒到出售的時候,但光是剪枝、澆水等零活,就能給她帶來每月一千多元的工錢收入,光這兩個項目加起來,就給她帶來每年近萬元的收入。“生活肯定是比以前好了”,用劉振芝自己的話說,以前路過商店都不敢往里看,連口像樣的吃食都舍不得買,現在別的不說,一家人想改善生活吃點好的,絕對沒問題。

添罷草料,劉振芝愛憐地撫摸著牛的脖頸,對她來說,這2頭牛就是心頭最大的寄托,一天不見都想得慌。
71歲老人的“搖錢樹”:
身有殘疾又上了年紀該咋辦?投資海棠3年能賺2萬多
兩頭牛讓劉振芝一家人有了盼頭,除了養牛以外,只要找對了路子,二畝地產生的效益一點也不比養牛差。
在西店村西邊的河灘上,一大片望不到頭的海棠樹苗在秋風中搖頭晃腦,雖然花期已過,但綠油油的海棠樹葉仍給河灘添了許多亮色。這是西店村的扶貧重頭戲——西府海棠苗木種植項目。對于71歲的村民依聯興來說,這海棠樹就是能讓他和老伴安心養老的“搖錢樹”。
“俺家是村里的貧困戶,為啥窮?干不動活,沒有來錢處啊。”依聯興性格豪爽,毫不避諱地跟大眾網記者提起家里的情況,聲音中透露出幾分無奈。他和老伴都是70來歲的人,到了這把年紀,打工、種地都已經力不從心,再加上依聯興眼睛不好,被定為二級殘疾,老伴患有多年的腿疾,疼起來連做家務都成問題。老兩口平時的主要收入就是每人每月100元的老年金,一年2400元錢,支撐著家里一年到頭的各種花銷用度。“就巴望著這把老骨頭少添點新毛病,要不然真是連上醫院的錢都拿不出來。”依聯興嘆息著說。
辦法總比問題多!依聯興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這把年紀還能種樹,并且是以“入股”的方式,不用費大力氣就能坐等分紅。2015年,村里爭取到了中央財政用于“整村推進”專項扶貧資金100萬元,種植了200畝、12.1萬株西府海棠樹苗,覆蓋92戶農戶,全村59戶貧困戶全部被包括在內。“老早就注意到這個項目了,咱們借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將來園林綠化的市場前景肯定比種麥子、玉米要強。”憑著21年的工作經驗,村支書李福祥認準海棠項目,去年春天就帶人去外地考察苗木和種植技術,中央的扶貧款撥下來后,西店村的海棠項目第一個獲批了扶貧資金。為了降低市場風險,西店村不僅到淄博取經,與當地一家合作社展開了苗木、技術、銷售等全方位的合作,還成立了武城縣祥惠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對整個苗木園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村里給補貼了10000塊錢,我只花2560元就買了一股,這一股就是二畝海棠苗,等樹苗賣了起碼能分到上萬元呢。”
“第一書記”朱玉國給大眾網記者算了一筆賬,1畝地能種660株海棠,海棠苗生長3年即可達到5厘米粗細,按照保底75%成苗率、每株80元的價格回收,3年后每畝地可收入36960元。扣除各項生產成本,屆時僅海棠種植這一個項目就能給每戶貧困戶帶來約2.59萬元的純收益,對于貧困戶家庭來說,這筆錢能派上大用場呢。眼下樹苗尚未長成,不過村里已經吸納了不少貧困戶到海棠園區打工,眼瞅著到了年底,全村59戶貧困戶已實現戶均用工收益約4000元。
“咱是農民,除了在土里刨,以前哪想過錢還能這么賺。”依聯興喜滋滋地告訴記者,對他家這樣缺少勞動力的情況,入股集體項目是最合適的脫貧路子。最近他又瞄上了村里新開發的“龍峰桃種植園”扶貧項目,正盤算著再入手幾股,讓家人的生活奔小康呢。

眼看著日子越來越好,劉振芝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小孫子能討個懂事的媳婦,說到這里,她的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武城縣的扶貧“算盤”:
產業扶貧是“造血”根本,“效益到戶”才能脫貧致富
兩頭牛、二畝海棠讓西店村人嘗到了脫貧路上的第一口“甜”,眼下,村民們可以選擇的致富項目已遠不止此。利用扶貧資金新上的“綠色豆芽”養殖項目覆蓋31戶貧困戶,每天可生產優質綠豆芽3000多斤,2016年戶均分紅超過2000元。今年通過審批的“200畝龍峰桃種植園”將與“100畝三紅梨種植園”項目相結合,預計未來兩年可實現收益150萬元,為全村貧困戶帶來近3萬元的戶均純收入。再加上閑置坑塘改造魚塘、海棠樹下養鵝……如今西店村已經有了10個能賺錢的產業項目。與此同時,西店村還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硬化村內道路、安裝LED路燈、綠化街區、改造旱廁等工程基本完成。從產業幫扶、集體增收到生態家園建設,西店村正在努力甩掉窮帽子,向著村民們心目中的“好日子”靠攏。
西店村的轉變,是武城縣打響脫貧攻堅戰的一抹重彩。作為典型的農業縣,“十二五”期間,武城縣共有100個省定貧困村,到了2015年底,這一數字已降到了60個,期間23559人成功脫貧。用武城縣扶貧辦主任張學豐的話說,“授之以漁”是扶貧的關鍵,扶貧先要扶志。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武城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展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在摸清全縣所有貧困村、貧困戶的情況后,牢牢抓住產業扶貧這一根本,因地制宜,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在李家戶鎮,以鄉鎮為主體整合11個村扶貧資金,建成了千畝扶貧核桃園;在武城鎮,董王莊、戶王莊村以村委會為主體,整合兩村270畝土地建成590個蔬菜拱棚,覆蓋全部貧困戶,一年能種三茬蔬菜,眼下僅第一季蔬菜銷售就實現了戶均收益3500元;在郝王莊鎮羅莊村、四女寺鎮張官寺村,以貧困戶為主體的“群眾自主”脫貧路子同樣風生水起,通過實施果樹花生套種、肉驢養殖等特色種養殖項目,貧困戶的收益正在持續增加。
早在這場扶貧攻堅戰打響之初,德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武城縣委書記張傳忠就曾指出,精準扶貧是“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并輔之精神扶貧,才能實現真扶貧、真脫貧。如今,武城縣的產業扶貧項目遍地開花,另一方面,圍繞增加貧困戶收入這一關鍵,從前的“扶持到戶”正在向“效益到戶”理念轉變。通過土地流轉,農民手里的土地變成了能“收租”的資產;通過“入股”集體產業項目,“最會掙錢的人”正在帶動貧困戶把資產變成股份和紅利;通過扶持企業、園區,引導它們向貧困戶敞開大門,數以千計的貧困人口正在就地轉為產業工人,由過去一年兩季收入變為“月月領工資、天天有收入”……農業縣也能走出成百上千條脫貧路,而武城縣貧困戶的好日子,就在那牛兒嚼草的悠閑里,在那隨風飄灑的海棠花香氣中,在那懷抱幼苗、如海浪般波光粼粼的蔬菜小拱棚上……
近日,《“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規劃》專設“基本勞動就業創業”一章,對推進基本勞動就業創業公共服務均等化做了詳細部署,提出了10項服務,具體包括: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創業服務、就業援助、就業見習服務、大中城市...[詳細]
3月1日,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副部長游鈞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就業和社會保障有關情況,延遲退休再次成為媒體提問的焦點。去年8月,國務院正式頒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劃分養老金投資運營各方責任、明確投資方向和比例,為養老金投資運營制定了...[詳細]
學習國標舞4年后,張聿修開始舞蹈教學,至今為止上過他舞蹈課的學生已多達上千人。在旅游完成之后,他還利用電路知識,在一張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上用彩燈將旅游所經地點亮,制作了一幅個人旅行示意圖。[詳細]
西媒稱,這或許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逃單事件。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3月1日報道稱,事發餐廳位于卡門旅館內。報道稱,但是,當餐廳服務員端出餐后甜點時,所有食客都同時站了起來,并走出餐廳,但并沒有人付賬。[詳細]
西媒稱,這或許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逃單事件。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3月1日報道稱,事發餐廳位于卡門旅館內。報道稱,但是,當餐廳服務員端出餐后甜點時,所有食客都同時站了起來,并走出餐廳,但并沒有人付賬。[詳細]
(記者 王修君)當地時間3月2日,俄羅斯薩哈林州州長表示,將開始審核俄公民獲得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土地的申請。根據俄此前頒布的《遠東一公頃土地分配法》規定,所有俄羅斯公民均有權在遠東地區免費申請一塊一公頃的土地,用于開發、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