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魏鵬
責任編輯:孫翔
編者按:
山東省“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采取超常規舉措,用過硬辦法,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16年,是山東三年脫貧攻堅戰的開局之年,山東制定了再減120萬人的脫貧目標。脫貧攻堅戰,沖鋒號已經吹響。
從5月份開始,大眾網記者陸續深入山東臨沂、菏澤、德州、聊城等地,走進大山、走進農田,走進農戶、走進廠棚…… 近距離感知山東扶貧的“超常規舉措”“過硬辦法”。
即日起,大眾網推出系列全媒體紀實報道——丙申扶貧記,用最真實的鏡頭和語言,記錄最貧困人口的脫貧進程,記錄山東正在進行的這場脫貧攻堅戰。
丙申扶貧記(4)
“小窩棚”成就大產業
策劃/大眾網記者 李冉 文圖/大眾網記者 王宗陽 視頻/大眾網記者 李冉 亓翔 劉琛
董口鎮代堂村就業扶貧點成為了大伙脫貧的“大窩棚”。(記者 王宗陽 攝)
村里過去只有小窩棚,現在吸引企業入駐建起就業點,更多人可以在家門口打工脫貧。(記者 王宗陽 攝)
81歲的老黨員楊玉蓮別看歲數大,手藝卻不含糊。她現學了手工編制藤椅,每天能編五個,一天收入三十塊,比一些中年婦女還厲害。(記者 王宗陽 攝)
董口鎮代堂村有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都來打工。每天老姐妹一道去村里的就業扶貧點自纏發棍,這不光是為賺個饅頭錢,也是為了身邊有個說話的人。(記者 王宗陽 攝)
鄄城有不少發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早在10多年前,許多村里就有小作坊小窩棚,逐漸發展成了就業扶貧點。在董口鎮代堂村,昔日的小窩棚成為美好的回憶。(記者 王宗陽 攝)
七八十歲的老大娘“組團”來村里加工點打工,纏發棍(一種假發)、藤編椅,一天“玩”個四五小時,月收入千把塊。這樣的事,在菏澤市鄄城縣董口鎮代堂村隨處可見。
十多年前,村民們干點手編零活只能在家門口的小窩棚里,近幾年,手工制品市場不斷擴大,鄄城吸引了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村中設扶貧加工點,并主動開展“一人一崗、送崗上門”。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企業不必擔心招工,雙方都得實惠。如今的“小窩棚”已成為大產業,就連八旬老人也都有了自己的“崗”。
“一人一崗、送崗上門”,體現著菏澤扶貧的精準。在菏澤,55%以上的貧困人口具備勞動能力或部分勞動能力,但有的文化程度低,有的超過法定勞動年齡,有的因病因殘不宜外出打工,有的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出不去。“一人一崗、送崗上門”徹底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成為穩定脫貧的最大保障。
家門口就是就業扶貧點,81歲老黨員天天“上崗”
鄄城縣地處黃河灘區,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現在是全省扶貧開發重點縣。根據鄄城扶貧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底,全縣仍有省級貧困村103個,貧困戶29930戶,貧困人口達到90553人。其中,因缺資金、缺技術、自身發展能力不足致貧的占57.1%。2015年,全縣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2700元,大多數貧困人口在貧困線以下。然而,近兩年,隨著“小窩棚”的不斷升級,每個村的脫貧情況都在發生著實實在在的改變。
鄄城縣董口鎮代堂村便是“小窩棚”的舊址。
5月底,大眾網記者來到代堂村,原來簡易的“小窩棚”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明亮的大廠棚。78歲的郝秀格正在制作發棍。別看年事已高,可是她的手速一點不輸年輕人,1分鐘不到,一把假發就被她整齊地綁在了小發棍上。
在車間里一同打工的幾位大媽告訴大眾網記者,郝秀格在村里是個苦命人,仨兒子走了倆。與郝秀格一樣,村里有許多老人都面臨家里窮、身邊又沒人陪的困局。她們過去每天閑來無事,只能在村口聊聊天,現在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老姐妹們一起到村里的就業扶貧點纏發棍,這不光是為賺個饅頭錢,更是為了不再孤獨。
“年輕有文化的可以到發制品企業上班,年紀大點不方便離開村子的就來就業扶貧點工作,不方便離開家的老人,還可以把原材料拿回家去干,很方便。”董口鎮董口管區書記康建軍說,村里的就業扶貧點是2015年10月份建的,吸納了150多名村民來打工,其中80人是貧苦戶,有不少是郝秀格大娘這樣的老人。
康建軍介紹說,鄄城有不少發制品、編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早在十多年前,許多村里就有手工小作坊、小窩棚。那時候,村民們只是零星接點私活,給別人打工。后來,許多村民意識做手工是條賺錢的路子,開始抱團接活,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看到前景,也紛紛在村里設置了就業扶貧點。在鄄城,發制品產業每年保持超過20%的增幅,市場潛力很大。因為這個產業具有用工需求量大、技術要求不高的特點,因此便成為鄄城縣就業扶貧的主打產業。
在鄄城縣陳王街道西曹村的就業扶貧點,81歲的老黨員楊玉蓮心情格外好。她學會了手工編制藤椅的技術,每天能編五個,一天收入三四十塊,比一些中年婦女還厲害。“我這一個月輕松多賺個千把塊,不說自個夠吃飯了,還能給俺孫子買點小東西不是?”她笑著對大眾網記者說,作為老黨員,她帶頭領著大家一起干,一起脫貧致富。
西曹村的支部書記曹海軍抿嘴笑。他說,與楊玉蓮一起工作的,還有周邊村的40多名婦女,扶貧就業點內經常放著戲曲,老姐妹們聽著戲聊天開玩笑,他來了都會被她們逗笑。“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們有了實實在在的賺錢道。”曹海軍介紹說,村里充分利用當地發制品、戶外家具、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在鼓勵企業最大限度吸納貧困人口進企業務工的同時,讓企業和貧困村對接,在村里設置加工點,讓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解決了許多貧苦戶的實際困難。
目前,“小窩棚”已逐漸發展成大產業。鄄城縣規劃建設了4個發制品產業園,目前已吸引了來自美國、韓國、香港、許昌等國內外的56家發制品企業進駐,全縣發制品企業達到21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9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鄄城縣新達發制品廠總經理張金書說,自從就業扶貧點建到村里之后,他們企業用工不再難了,群眾收入也上去了,實現了雙贏。
“四送”送到心坎里,就業崗位實現村村全覆蓋
鄄城扶貧辦主任李海鵬介紹說,近年來鄄城縣的發制品、戶外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大量的用工需求。同時,他們對貧困人口調查發現,6成左右的貧困人口不僅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而且有著比較強烈的就業愿望。根據這一情況,鄄城縣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利用村小學舊址、村集體活動場所舊址和閑置的民宅,在村里設置就業扶貧點,讓貧困群眾就近就業,扶貧效果非常顯著,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鄄城縣在全縣推開這種以村建設就業扶貧點的方式,逐步實現全縣所有村就業扶貧點全覆蓋,所有有就業能力的貧困群眾就業崗位全覆蓋,消除經濟空殼村,讓貧困群眾通過辛勤勞動,增加收入,擺脫貧困。
為把政策落到實處,鄄城縣委、縣政府采取了“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四送”措施。送項目到村,就是為每個村建設就業扶貧點,把就業項目送到村。為此,全縣組織開展了“雙百共建”活動,鼓勵引導50家縣直單位和50家企業,率先幫扶全縣103個省級貧困村,采取政府每平方米補助100元、其余資金由聯村單位負責的方式,為村里建設1個300平方米左右的就業扶貧點。其余村由縣鄉財政分類分步建設。送就業到戶,就是把就業崗位送到每個貧困戶,全縣所有就業扶貧點全部建成后,可實現每個有就業能力的貧困群眾就業崗位全覆蓋。送技能到人,就是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先后舉辦戶外家具、發制品加工、服裝加工、電子配件等免費培訓班320多次,培訓人員27600多人。送政策到家,就是送扶貧政策到千家萬戶,重點對無勞動能力或喪失部分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行社會兜底扶貧。
精準精在“一人一崗”,“私人定制”遍地開花
精準扶貧不能搞“大鍋飯”,“一人一崗”是關鍵。不僅僅是鄄城,“一人一崗”的就業扶貧點已在菏澤遍地開花。
今年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菏澤市委書記孫愛軍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發言時說,菏澤全市55%以上的貧困人口具備勞動能力或部分勞動能力,但有的文化程度低,有的超過法定勞動年齡,有的因病因殘不宜外出打工,有的因照顧老人、孩子不能外出打工。為讓這部分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菏澤實施“一人一崗、送崗上門”服務,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減輕了政府兜底壓力。
目前,160萬菏澤人常年在外打工。針對這個實際問題,菏澤鼓勵返鄉創業作為推動大眾創業、帶動就業扶貧的有效抓手,在11個大中城市建立了返鄉創業服務站,2015以來返鄉創業人員興辦企業2239家、個體工商戶8208家,帶動就業5.1萬人,也為更多貧困戶就業提供了就業機會。
當記者向工作人員咨詢已經購買的Note7手機該如何退換時,工作人員回答:你先打400問一下,問完我們再給你答復。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答復說:由于召回后退貨的具體細則尚未出臺,消費者目前還無法退換自己手中的三星Note7手機,目前Note7用戶能做的就是等待三星官網的...[詳細]
據悉,秘魯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地處南半球,氣候、季節與我國相反,兩國農業互補,農產品貿易發展潛力很大。在大力推進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果品牌建設與市場推介。[詳細]
因為這幅涂鴉,飯蒸巖一時名聲大噪,國慶期間甚至有很多游客、驢友專門到此一游,只為和巖畫合個影。” 朱翰波說,“生物多樣性體現在各個方面,隨意的涂鴉會對巖壁的生態系統和地質造成破壞,法國方面對此也特別重視。[詳細]
9月20日,資陽市安岳縣白塔寺鄉增花村一位村民撥打華西都市報“監督進行時”熱線02896111,反映村民到村里辦事,村干部均會暗示請吃飯或者送紅包。2016年2月,春節后,李華回到安岳縣白塔寺鄉增花村,“準備去找村支書楊秀光時,家里人說,可能要請村干部吃飯才行。[詳細]
地球極端地貌造就驚人景觀似外星(組圖)【13】[詳細]
記者 王莉蘭】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0月12日報道稱,緬甸官方媒體在當地時間10月12日表示,緬甸西部動亂地區若開邦北部爆發武裝分子與軍隊間的沖突,造成12人死亡,顯示當地暴力沖突急劇升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