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經費不應成為"唐僧肉"
大到出國旅游、小到話費,科技投入以各種名目流進個人腰包
大到出國旅游、小到話費,科技投入以各種名目流進個人腰包
他們得到的不僅是一些真才實學,經歷也是難得的財富。
春晚在宣傳上更加開放,在題材的選擇上也不忘針砭時弊。
它所發出的電磁波可能對人體有害,影響健康。
孫懷兵正在裝修的新餐廳正好在北京南站的正對面,這是他在北京開的第四家專做豆腐宴的餐廳。站在餐廳工地大樓的樓頂上,看著來來去去的列車,孫懷兵很自然地想起了家——鄒平縣西董街道辦事處孫家峪村。18年艱苦的北漂生活,是自己的家鄉最終眷顧了他,讓他的創業之路越走越平坦。
【編者按】
春節回家,親人團聚,想想就醉了。
在這個隱喻團圓與吉祥的節日里,回家,與家人分享一年的收獲與喜悅,暢想未來的愿景與夢想,多么令人期待!所以,春節不僅是個時令的節點,更是人生的節點,于每個中國人都意義非凡。
但,總有那么一些人是回不了家的,他們得用自己的堅守與付出,維持整部社會機器的正常運轉,從而讓更多的人盡享節日的歡樂。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痹S顯朝、孫懷兵、莫童、趙忠生,以及魯孝堂那些遠在西北邊陲的工友們,他們默默無聞,卻照樣感動人心。他們值得我們敬禮,為他們、為他們的家人、為他們的堅守,也為他們的落寞。
【采訪手記】
頭一次和孫懷兵見面是在濟南的馬路上,他來濟南做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講剛結束,對自己的表現挺滿意。
孫懷兵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人很沉穩老練,個子雖不高,卻精明強干。頭一次見面很難把他和他老家聯系起來,其實他是一個很有家鄉情結的北漂一族,在北京打拼多年,深諳商道與規則。他不單純經營餐飲,而且巧妙地把家鄉傳統文化引入自己的餐飲經營中,打出自己的品牌。在北京的許多餐飲電視欄目中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為的就是讓自己的飲食文化能在首都廣為流傳。
遠離家鄉,生活、創業的艱辛不言而喻,憑著家鄉賦予他的膽識和資源,相信他的路會越走越好。
高清組圖:老家的豆腐京味兒(點擊瀏覽圖片)

大眾日報版面截圖
老家的豆腐京味兒
□記者 李勇 通訊員 董乃德 報道
孫懷兵正在裝修的新餐廳正好在北京南站的正對面,這是他在北京開的第四家專做豆腐宴的餐廳。站在餐廳工地大樓的樓頂上,看著來來去去的列車,孫懷兵很自然地想起了家——鄒平縣西董街道辦事處孫家峪村。18年艱苦的北漂生活,是自己的家鄉最終眷顧了他,讓他的創業之路越走越平坦。
1997年,22歲的孫懷兵只身來到了北京,開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
作為一個農村孩子,孫懷兵和大多數同齡人對生活的認識不太一樣,他深知,自己的未來必須靠自己打拼。20歲時,他就在鄒平縣城開了一家小餐館,但由于經驗不足,不到兩年就被迫關張了。心有不甘的他只身來到北京,試圖在這里尋找自己的夢想。
北京,人生地不熟,孫懷兵一沒本錢二沒人脈,創業談何容易!他做過保潔員,擺過地攤,賣過炸雞腿、炸薯條、烤地瓜,歷盡艱辛,卻看不到希望。
還是老家的風物啟發了孫懷兵的靈感。
鄒平縣西董街道辦事處孫家峪村有做豆腐的傳統,而做豆腐的工藝與別處不同:一般豆腐都是鹵水或石膏點漿,而孫家峪卻是用做豆腐過程中產生的漿水經過發酵后再來點豆腐,如此做出來的豆腐香味濃郁、滑嫩可口,極具特色。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正在承包某單位餐廳的孫懷兵打起了做豆腐的主意。
孫懷兵開始嘗試用家鄉傳統的辦法制作豆腐。他三天兩頭往老家跑,向老手藝人討教做豆腐的訣竅?墒牵还芩趺垂膿v,就是做不出家鄉豆腐那別具一格的味道。這讓他成天茶飯不思。
有一天晚上,他忽然想起老家人做豆腐都是用井水,那么,會不會是水的問題呢?他馬上返鄉,帶來老家的井水請專家鑒定,果不出所料,老家的水含有獨特成分。找到了癥結所在,孫懷兵立即著手解決水的問題,結果一舉成功,而最終,水也成了他做豆腐的不傳秘訣。
他把這種豆腐定名為“酸漿豆腐”,還把自己的姓氏與豆腐的特點結合起來,注冊商標為“孫大嫩”,并把制作這種豆腐的獨特技藝“申遺”。2014年3月,鄒平縣孫家峪酸漿豆腐制作技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孫懷兵也成為酸漿豆腐傳承人。
為了把酸漿豆腐在首都發揚光大,孫懷兵不僅賣豆腐,還經過數年研究,推出了獨特吃法的豆腐宴火鍋,開起了風味獨特的餐廳,他發明的四吃火鍋鍋體還獲得了國家專利。目前,他已在北京開辦了4家餐廳。
孫懷兵的家鄉觀念很重。凡是老家來的人,無論上學還是治病,他都往自己這里攏,無論誰有困難,他都會伸出援手。他甚至在新開業的店面前豎了塊牌子:鄒平人家。
春節,是北京餐飲業最繁忙的時段,孫懷兵無暇回家。他只能站在新店的房頂上,默默盯著北京南站進進出出的列車,滿目悵然。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