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業廳副巡視員褚瑞云出席新聞發布會
大眾網濟南10月12日訊(記者 趙兵)12日上午,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在濟南啟動,在啟動儀式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農業廳副巡視員褚瑞云介紹,山東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五級監管網絡,以科技展翅助推農業產業升級,實現農業五個轉型。
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打造生態循環農業
山東是農業大省,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加工出口能力均位居全國前列。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2014年,山東省糧食總產達到919.3億斤,實現“十二連增”,穩居全國前三位;蔬菜、水果、肉蛋奶總產均居全國第一位,占全國的比重分別達到13.2%、10.2%、9.8%;棉花和油料穩定發展,總產均居全國第二位,占全國的比重分別達到10.6%、9.6%。今年夏糧再獲豐收,總產達到469.46億斤,增長3.7%。
褚瑞云說,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最放心地區的要求,在全國率先以省政府令形式頒布實施了《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規定》,構建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監管網絡。加快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示范縣總數累計達55個,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全省“三品一標”認證總數達到6169個,產地面積3066萬畝,總產量3167萬噸,均居全國前列。
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構建農業生態修復、改良機制,山東省率先啟動實施了耕地質量提升計劃,并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了《山東省耕地質量提升規劃(2014-2020年)》,使山東成為全國第一個出臺規劃并開展試點的省份。同時大力推廣減量控害、資源利用、環境修復和循環農業技術,全省生態循環農業基地達到1200多個,面積130多萬畝,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73萬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83%,重點區域超過90%。
提前完成土地確權頒證,科技助推農業產業升級
山東被列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首批三個整建制試點省之一,今年年底全省將基本完成確權登記頒證任務,比國家的要求快了兩年。積極推動土地經營使用權規范流轉,全省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2247.1萬畝,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40%以上。
褚瑞云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要求,山東著力以科技展翅助推農業產業升級,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總數達到22個,基本涵蓋了所有優勢產業。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形成了新型農民培育、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創業培訓三位一體的新格局,2014年共培訓農民11萬人,認定新型職業農民3000多人。近幾年,山東省在提升扶貧開發組織領導規格、增加財政投入、健全工作機制等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連年實現百萬人以上的脫貧任務,其中2014年減少貧困人口125.5萬人。同時,在“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開展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探索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方面,也為全國創造了一些經驗和做法。
推動農業五個轉型,構建現代農業三個體系
當前,山東省農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拐點,將著力推動五個轉型:既農業投入方式由過去的以土地、勞動力投入為主向以技術、資本、管理投入轉型;農業生產方式由過去的自然農業、“靠天吃飯”為主向發展設施農業、園區農業、裝備農業轉型;農業經營方式由過去的小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向多主體、多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轉型;農業發展目標由過去的以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三者并重轉型;農業功能定位由過去的單一生產型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型轉型。
在工作重點上,著力構建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提高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循環型生產模式,建立形成科技長入產業、成果快捷轉化的技術體系和服務機制。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合理布局農業產業結構,形成農牧結合、產加銷相連、三次產業互動、多種功能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增強農業發展活力和整體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