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7月召開的山東省委十屆十二次會議確定,山東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精準有效的措施推動穩增長調結構,著重把握“四個關鍵環節”,努力實現八個方面新進展。圍繞這個主題,10月12日,“新常態·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采訪活動在濟南啟動。活動將通過全國新媒體的視角,全方位展現山東在經濟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迎難而上、改革創新的經驗做法和成就亮點。
10月7日起,大眾網、山東24小時新聞客戶端、山東手機報、大眾網官方微博、微信全平臺推出系列文章——行穩致遠在擔當,圍繞“一個定位,三個提升”,從項目園區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現代農業發展、創新驅動發展、開放型經濟發展以及促進消費改善民生六個方面,宏觀講述山東“穩調”故事,全景呈現為“走在前列”而奏響的山東樂章。
“行穩致遠在擔當”(101)
“互聯網+”——科學之精神、人文之情懷
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丁琪
2015年兩會期間,“互聯網+”被李克強總理正式提出,代表著這一概念的官方確定。所以,人們習慣于將2015年稱之為中國互聯網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元年。
“互聯網+”對于我們這個社會而言,具備劃時代的意義。這一點,越來越多的人和行業早已達成共識,并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不斷進行著各種新的嘗試。將“互聯網+”這一社會變革的“催化劑”融入到形形色色的傳統行業,并產生化學裂變式的化合反應,互聯網觀的格局境界至關重要。
就像價值觀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體系,互聯網觀這一智慧引擎,決定著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的角度、廣度和深度。在海爾集團的《問題警示錄》中,是這樣表述“問題”的:終端的問題就是領導的問題。這一表述,雖然是從管理學層面出發,但借此厘清互聯網觀對行業互融的杠桿作用,是有現實意義的。也就是說,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做加法,在連接點與面、大與小、個體與整體時,是出于什么考慮、基于何種認知、實現什么樣的夢想。這就好比最初時的出發,方向和前提決定了結果。
其實,互聯網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被貼上了高科技標簽。對“互聯網+”的理解,也僅僅局限在方式、技能、模式、方法之上,凡事一旦停留在“技”的層面,正如只有模仿而無創新的藝術匠人,原創力的匱乏使其永遠成不了大師。
縱觀史上,每一項新技能的開發利用,技術性的創新驅動僅僅是第一步。要想助力全社會動力性提升,以科技進步反哺思想認知、以干事創業反哺公序良俗、以經濟基礎反哺上層建筑,是發力所在。我們在強調“互聯網+”科學之精神的同時,切莫忽略了它的人文之情懷。
秉承“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這一概念,海爾在“互聯網+”的實踐中,做了一篇“互聯網乘”的文章。依托長期以來打造的軟硬實力,以互聯網思維方式,產業孵雞賣蛋,催生化學裂變,所打造的共創共贏平臺,很好詮釋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智慧。海爾的“小微”公司,就是互聯網思維觀念催生的產物。傳統的海爾品牌、平臺正如助力“小微”企業騰飛的“孵化航母”,讓每一個經過理念和經驗“孵化”的“小微”企業都找到個人的位置。這就是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瑞敏互聯網時代的生意經。互聯網觀前提下的海爾,將由一個傳統家電制造商演變成互聯網平臺公司。從向科技創新要生產力到貼著海爾標簽的跨界融合,徹底打破原有模式框架,“互聯網+”的化合效應得以彰顯。海爾共創共贏平臺的打造,既向科技創新要生產力,又關照“跨界融合”的原生動力。這一步,體現出一個國際大品牌以人為本、以胸懷和境界作為前提的互聯網觀。
海爾經驗告訴我們,如何理解、認知“互聯網+”,持何種互聯網觀,是影響未來行業和社會發展趨勢的主要素。畢竟,互聯網催生的經濟社會裂變式重生、生活層面顛覆式改變、思想認知的跳躍式再生、發展進步的跨越式提升,是前所未有的。認清了這些,也就搞懂了“互聯網+”為什么是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綜合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