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評論員
“三個提升”,首先就是提升發展標桿,努力在經濟轉型發展、提質增效上爭當排頭兵。這是一個新的發展標桿,新的發展導向,是發展理念和工作指導重大轉變的集中體現。
走在前列,最重要的是在轉方式調結構、提高質量效益上走在前列。提高質量效益,一直是山東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鮮明導向。這些年來,我們能在較大下行壓力下“穩中有進”,始終保持良好態勢,關鍵就在于能緊緊咬定質效優先這個標桿不放松,壯士斷腕調結構、積極穩妥促轉型。提高質量效益,是山東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是實現由大到強的唯一途徑。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增長結構由中低端轉向中高端,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這是發展水平的飛躍提升,對發展的質量效益提出了新要求。適應新常態,提升發展標桿,首先就是要牢牢把握住提高質量效益這個核心。發展速度只要在合理區間內,可以有快有慢,可以留有彈性,但轉方式調結構一刻也不能放緩,不能有任何彈性,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快推進,要以轉求進、以調促優,切實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爭當轉型發展、提質增效排頭兵,要擺脫“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新常態下,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但發展的內涵和條件已經改變,不能因為增速高一點就覺得形勢“好得很”,也不能因為增速下來一點就覺得形勢“糟得很”,只要經濟波動在合理范圍內,就不必大驚小怪,而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新常態下,發展不是簡單的數量增減,結構與質效才是要害。無論是淘汰落后產能,還是舍棄鋪攤子舊習慣,都是痛苦的,但這卻是不得不邁過的關鍵一步。認識新形勢,研判新趨勢,要高度關注發展中的新變化、變化中的新變量,在思想上、心態上、思路上作出調整和轉變。反之,如果認識不清、適應不快、把握不好、應對不力,還是糾纏于“速度”“數量”,就會貽誤提質增效良機,喪失發展主動權。
爭當轉型發展、提質增效排頭兵,關鍵要做好“加減乘除法”。提質增效,質量和效益從哪里來?只能從經濟結構調整中來。新常態下,需求、供給、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等因素發生趨勢性變化,靠拼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經濟已進入必須調整結構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期。以更大力度推進轉調,必須把握規律、精準發力,做好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的“加法”,壓縮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的“減法”,全面推進科技、管理、市場、商業模式創新的“乘法”,擴大分子、縮小分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的“除法”。需要著力把握的是,實現山東發展的鳳凰涅槃、騰籠換鳥,先得把籠子騰好,不騰籠就無法換鳥,要運用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該發展的要盡快發展,該舍棄的要堅決舍棄,以嚴格的環保安全能耗政策,趕走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壞鳥”,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拓展廣闊空間。
爭當轉型發展、提質增效排頭兵,要緊緊抓住深化改革這個制勝法寶。不久前,我省成功舉辦“全國知名民營企業入魯助推轉調創洽談會”,簽約了一大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好項目,展現出了市場力量在推進轉調上的勃勃生機和巨大潛力。可以看到,如何配置資源,發展什么產業,上哪些項目,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去判斷和選擇,優勝劣汰效果更加明顯,質量效益更加突出。新常態孕育新機遇,新機遇在市場中、在改革中。以更大力度推進轉調,就要更加重視改革這個關鍵手,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把該放的堅決放下去,把該管的切實管起來,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要緊緊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快結構性改革,尤其要在資金、稅收、人才、知識產權、放開管制等方面攻堅破難,最大限度釋放微觀主體活力,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潮涌,打造山東經濟澎湃發展的新一代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