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之痛
真正符合教育規律的方向,是讓孩子們回歸家庭。
真正符合教育規律的方向,是讓孩子們回歸家庭。
近日,有關張靈甫尸骨被埋羊圈的說法使其再次走進人們視野。
邀您記錄春節回家路上的所見所聞,訴說無法回家過年的鄉愁。
聚焦2015山東兩會,匯集大眾民意,網傳百姓呼聲。
聊城市茌平縣賈寨鎮,農民在果園里機械化耕作準備間作花生。2010年,壽光啟動蔬菜“沃土計劃”示范工程,每年拿出300萬元補貼,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改良土壤,激發土壤活力。
□CFP供圖 聊城市茌平縣賈寨鎮,農民在果園里機械化耕作準備間作花生。
□ 本報記者 趙洪杰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我省糧食總產達到919.3億斤,實現“十二連增”。但在分析問題時又同時指出,有些地方水、土壤污染依然較重,地下水漏斗區還在擴大。
農業向何處去?如何實現數量和質量并重?
糧食安全與增產之辯
在大旱之年,糧食實現“十二連增”,成績來之不易。去年,濰坊旱情尤為嚴重,最終調用了長江水、黃河水抗旱保收。
“不能再簡單追求產量了,糧食安全的重點應放在農業生產能力建設上來。”1月28日在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省人大代表、濰坊市委書記杜昌文第一條建議就說農業。
他說,現在農業資源要素繃得太緊,簡單追求產量的路子走不通了。許多發達國家立法規定,耕地到一定年限必須休耕,而我們卻拼命提高復種指數,“有的竟一年四季生產”。
農作物一般需要二十多種微量元素,但現在過度使用化肥,補充的只有過剩的氮磷鉀。跟過去同樣的方子,現在有些中藥效果沒有了,問題就出在土地上。
一味地追求產量,還會造成谷賤傷農,形成惡性循環,但是如果沒有糧食產量保證,如何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省人大代表、莘縣縣長張國洲坦言,農村水利設施“最后一公里”仍然薄弱,如果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牢牢“鎖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如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糧食豐收問題不大。
杜昌文認為,在保證耕地紅線基礎上,應研究糧食國際平衡戰略,在國際范圍上調劑余缺。“只要農業能力足夠強大,想生產什么就能生產,就不會造成過度依賴進口。”
關鍵是土地要“有機”
壽光,我省著名的蔬菜之鄉,日光溫室蔬菜種植面積達80萬畝。給“疲勞的土地”治病,當地已邁開步子。
2010年,壽光啟動蔬菜“沃土計劃”示范工程,每年拿出300萬元補貼,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改良土壤,激發土壤活力。從2014年開始,壽光大面積推廣“沃土計劃”,計劃到2020年市財政每年投入800萬元,每年改良土壤5萬畝,目前已改良30萬畝。而我省耕地質量提升計劃,也將壽光列為試點。
“最直觀的變化是,一鐵鍬下去,地里有蚯蚓了。”省人大代表、壽光市委書記朱蘭璽說,由于常年種蔬菜,壽光根結線蟲比較普遍,政府通過招投標遴選出一部分能效好、無毒的農藥。“現在農資產品有成千上萬種,農民無所適從,政府應該規范。”
在耕地質量提升過程中,一些企業也發現了轉型升級的機遇。作為一家造紙企業,泉林秸稈制漿造紙綜合利用模式已獲得業界認可,本色紙已行銷全球。但省人大代表、泉林紙業董事長李洪法說,現在他們以秸稈為原料,不僅造紙還生產高端化肥——黃腐酸,“吃干榨盡”原料,提高附加值。現在我省幾百萬畝耕地用上了這種肥料。
他說,黃腐酸可以降低化肥施用量,是一種天然的荷爾蒙植物源激素,可以促進根系分裂發芽,提高氮磷鉀離子的交換能力,提高養分利用率。通過對比精準實驗,化肥減少30%用量,施用加有黃腐酸肥料的玉米增產量達10%左右。“要讓農作物品質提升,保證穩產,農民收入高了自然愿意用。”他說。
改革出“能力”
我省是個嚴重缺水的省份,人均、畝均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1/7。2013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積中,800多萬畝未能灌溉。
水本來就少,全省卻有2000萬畝地沒有采取節水措施。
“節水能力只有盡快趕上發達國家水平,水才能夠用。”杜昌文代表認為,市場機制的核心是價格。要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作為農業節水的重要突破口。“各方面用水核定基本量,超出的部分實行階梯累計水價,通過價格形成機制調配有限的資源。”
省人大代表、金正大公司副總裁高義武則看中確權頒證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肥一體化技術,這幾年發展很快,一個重要原因是新型經營主體增多了。”
李洪法說,如果使用黃腐酸,一畝地增收100元,1000畝就是10萬元,新型經營主體更愿意算這個賬。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大眾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初審編輯:余梁
責任編輯:王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