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之痛
真正符合教育規律的方向,是讓孩子們回歸家庭。
真正符合教育規律的方向,是讓孩子們回歸家庭。
近日,有關張靈甫尸骨被埋羊圈的說法使其再次走進人們視野。
邀您記錄春節回家路上的所見所聞,訴說無法回家過年的鄉愁。
聚焦2015山東兩會,匯集大眾民意,網傳百姓呼聲。
我省農民合作社已近13萬家,數量全國居前,但質量上卻千差萬別。湊夠五六戶農民,就來注冊合作社 “我到工商局調研,就曾碰到過,五六戶農民,就來‘趕時髦’注冊成立個合作社。
我省農民合作社已近13萬家,數量全國居前,但質量上卻千差萬別。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規范發展農民合作社。
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合作社發展如何規范,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不小問題。幾位來自基層的代表,對此各有見解。
有的合作社是“趕時髦”
湊夠五六戶農民,就來注冊合作社
“我到工商局調研,就曾碰到過,五六戶農民,就來‘趕時髦’注冊成立個合作社。”省人大代表、禹城市市長張磊直言不諱。
張磊說,一些農民合作社雖已登記注冊,但實際上有名無實、流于形式。有些是松散型的合作社,“好則合、不好則散,有利則合、無利則散”,合作基礎很不穩固。
來自萊陽市的省人大代表高云建,在農村干了幾十年村支書,他介紹,一些合作社的確有跟風現象。那邊成立個玉米合作社,這邊成立個芋頭合作社,但不少農民對合作社相關知識了解不多。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取的一份資料顯示,某市運行較規范、服務效果較好的合作社僅占20%,運行較差甚至沒有開展服務的占35%。
省人大代表翟玉田,來自濟寧市任城區阜橋街道蔣林社區,作為社區黨委書記,他的職業還是農民。社區旗下有個股份經濟合作社,這在任城區是第一家。
與眾不同的是,在這里,這個合作社有3名本科大學生做財會人員。翟玉田說,這些年,我們每一筆大開支,都要700多名老少爺們摁紅手印確認后,才能支出。合作社每個季度一次財務張榜,列出一個表,一家一戶送達。
不是所有合作社都會如此規范。翟玉田說,他們合作社有監事會、理事會、社員代表會,僅監事會就5個人。但在一些村,合作社這“三會”不健全,有些合作社農民也不知道“三會”是啥。
有些農民跟風成立合作社,還有個問題,那就是一些扶持政策,只給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了,容易拿扶持資金。張磊代表說,這就讓我們的相關扶持政策實效走了樣。
規范不是“卡緊、卡死”
守住底線,引導而不領導
如何規范?代表答案各有不同。
“合作社要規范,但不能卡得太緊太死。”張磊代表認為,從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農民合作社發展總體還處于初級階段,還要繼續鼓勵發展。現在不能用太嚴苛的尺子去量,否則就會把農民的積極性打掉。
翟玉田提到,的確有個別合作社從事非法吸儲的。對這一類,必須要嚴格監管。但總體而言,有一個原則,就是守住底線,保證農民基本權益,不出現大問題。
他舉例說,有的規定提出,農民合作社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這一點在農村不少合作社中,很難做到。幾十戶農民,多是中老年人,小學、初中學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人,他們請不起。”
張磊認為,政府不能再像以往那樣面面俱到,“對禹城1700多家合作社,政府是引導而不是領導,我們的一些扶持政策將更科學化、精準化。”
以更寬視野看合作社規范
兩極分化中或有新走向
談到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高云建則先談了他去臺灣考察的印象:“我對臺灣的農會印象深刻,他們的談判能力很強。”高云建說,臺灣農會在農村和農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農會會長所到之處,很受人尊重。“由此我在想,無論是合作社還是農會,最終目的是一樣的,就是形成強大市場話語權,實現為農民謀利。”
高云建所在的濯村,每到春天,櫻花爛漫,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他們沒有采取合作社的方式,而是直接引入了工商資本,全村幾千畝地,流轉給新加坡等地的公司發展有機農業,并在鏈條上配套食品加工等企業,讓村民富起來。
“我對比并思考過合作社與我們的發展模式。”高云建代表說,合作社許多是靠農業大戶領辦。100戶聯合起來干,力量自然比一戶農民干的力量大。但大家畢竟還是農民,如果缺乏外在新力量進入,發生質變飛躍還是比較難。因此,合作社必須向更高層次走,有新元素如人才、資金注入。
張磊代表認為,農民合作社發展會兩極分化,將來有些合作社會消亡。禹城有個王子付村養牛專業合作社頗為有名,河北等地奶牛戶都慕名而來。但最近有家大型企業,投資15億元在禹城搞牧業,奶牛存欄1萬頭,一頭牛就要5萬元,從澳大利亞遠洋運來。在這種巨頭面前,合作社市場談判能力將顯得很小。
但一些小合作社并不是沒有出路。張磊認為,兩極分化后,一些合作社完全可逐步聯合,成立區域性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下一步甚至會出現全國性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盟,并形成龍頭。“這應是合作社的一種長遠走向。”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大眾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初審編輯:余梁
責任編輯:王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