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您跟我走吧,我來養活您!”一句承諾,房澤秋開始了與孤寡老人李玉柱三十多年和睦相處的生活。房澤秋從19歲就開始擔起照顧老人的重擔,而且這個擔子一挑就是35年,她用生命向人們詮釋了“孝”的含義。房澤秋把“孝”風傳給了下一代,真正做到了言傳身教。
老鄰居突發腦血栓 生活不能自理
房澤秋今年54歲,是一名下崗職工。李玉柱是濟南三箭集團的退休工人,今年96歲。打房澤秋記事起,他們兩家都住在歷下區東花墻子街。李玉柱是房家的老鄰居,老人一生未婚,常年在工地看門。房澤秋稱呼李玉柱為“二爺爺”,“二爺爺和我爺爺認識,兩人關系不錯,可以說我也是二爺爺看大的。”
197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癥打破了老街上的平靜,也徹底改變了房澤秋和李玉柱的生活。時年61歲一直未婚的李玉柱在工作時突發腦血栓,半身不遂住進了醫院。當時房澤秋只有19歲,去醫院看望老人時,見老人沒人照料,身上生滿了虱子,非常痛苦可憐。
房澤秋從李玉柱老人那里得知,“只要家里一進個人,老人就會抬頭看看是不是房澤秋”。房澤秋的小名叫秋云,老人總是“云啊,小云啊,你什么時候再來啊?”就是這樣一聲聲的期盼讓房澤秋再也不能放下老人。
老人住院期間,她只要有時間就堅持去醫院照顧老人,幫他洗衣做飯。老人病情好轉即將出院時,她又與母親商量,在住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把老人接回家繼續照料。房澤秋從此挑起了照顧李玉柱的擔子,這一開始就停不下來了。
房澤秋月工資80元,老公100元
毫不猶豫給老人打600元的針
“我最感謝的人是于海,如果沒有他,我不可能堅持這么多年。”房澤秋感謝的這個人,正是這些年來默默陪伴她一起照顧老人,共守承諾的丈夫。
房澤秋與丈夫于海的戀愛關系就是在照顧老人時定下來的。當時,于海是房澤秋的同事,常常陪她去看望老人,跑前跑后,理發、刮胡子、端尿、擦身子,力氣活都是他干。“他不但很支持我,還像對自己家老人一樣對爺爺,我覺得這人值得托付。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我們最后走到了一起。”房澤秋說。
1999年,當時房澤秋的月工資是80元,于海的月工資是100元左右,而李玉柱老人生病打針,一針就要600多元,這可把夫妻二人愁壞了,但是兩人竟然都毫不猶豫地要給老人打這一針。“那段時間,我們三人住在一個27平方米的房子里,直到房澤秋生孩子為止,當時雖然很苦,但是我跟我老公相互關心,互相照顧,雖然苦但是很幸福,也是我覺得這一輩子最幸福的時候”說著說著,房澤秋流下了眼淚。
夫妻二人晚上輪流照顧老人 不能一起去旅行成終生遺憾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自從老人生病癱瘓以來,生活不能自理,房澤秋夫妻兩人晚上輪流值班,只要聽到老人喊,就會立馬站起來去照顧老人,15年來為老人收拾大小便,從沒有一覺睡到天亮過。
當家里的生活慢慢好起來時,丈夫于海卻在2012年突發疾病去世。30多年的時間,他們在照顧老人中相濡以沫,共守承諾。為了照顧老人,他們沒有出過一次遠門。原本打算兒子婚后,去青島旅游放松一下,可沒想到還沒等到這一天,丈夫就突然離世了。房澤秋講到這里的時候,哭了。房澤秋告訴記者,有一次她晚上11點才睡下,夜里卻被老人喊起來8次,第二天坐公交車竟然在公交車上睡著坐過站,只能坐公交車返回來,回家的路上抱怨了一會兒,不過回到家后該給老人做飯的時候就做飯,該給老人洗腳的時候就洗腳,總之有怨無悔,堅持孝行,堅持善良的初衷。
從19歲到54歲 35年的呵護與照顧從未停止
老人被安排住在了一個被改造過的長3.5米,寬2.5米的陽臺上,陽臺外面放有一個側吹的空調,陽臺上有10多盆花,桌子上放著被削成片用牙簽串好的草莓、洗好的蘋果、山楂片、山楂卷等水果和零食,就像房澤秋說的那樣“老人老了就越像是小孩,要像對小孩那樣細心耐心地對他”。
房澤秋的兒媳婦告訴記者,“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老人說的話,我也是來了一年多才聽懂的。”陽臺上的白色寫字板是房澤秋一家用來跟老人交流的,擦不掉的白色印記“我”字,是“我要到樓下15分鐘”“我要去工作”等長久以來對老人交代行程的語言見證。
老人從1998年4月骨折后一直沒有痊愈,至今全身癱瘓,大便不能用力,他們每天給李玉柱喝調醋的蜂蜜水,還準備了一摞膠皮手套。老人大便時,他們就先用開塞露通便,然后戴著橡皮手套用手往外摳。每到夏天,房澤秋每天都會給老人洗澡,這么多年,老人身上沒有長一個痱子,生過一個褥瘡。老人的床鋪、衣物收拾得很干凈,就算靠近跟前也聞不到一點異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