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一家五口合影。(攝影:陳心同)
人民網濟南3月27日電 (劉穎婕)因為一個期盼的眼神,19歲的她把非親非故半身不遂的鄰居老爺爺接到了自己家中撫養,這一養就是35年。又因為一份承諾,54歲的她承受住失去丈夫的痛苦,和兒子一起履行這份養老到底的諾言。她就是房澤秋,山東濟南市一名普通的下崗女工。
一個期盼的眼神 鄰居爺爺接回家中
3月26日一早,記者來到了位于濟南市公交花園小區內房澤秋的家中,一入家門,就被陽臺溫暖的陽光和滿地的綠色植物吸引,而96歲的李玉柱老人帶著帽子,十分精神的坐在安置于陽臺的床上正喝茶看報,無論是床鋪還是老人家的衣著都干凈利落,絲毫沒有異味。當記者走近與他問好時,老人家雖然聽不清楚,但也熱情的揚起手同記者打招呼。他床頭前的桌上有茶杯,藥品以及草莓和山楂片等零食。
房澤秋今年54歲,是濟南絲綢廠的一名下崗職工,而李玉柱原來住在一個工地上看門,他倆原來是住在曲水亭街附近的老鄰居。1979年,61歲的李玉柱突發腦血栓住院,并落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他一生未婚,無兒無女,也沒有親人,醫院就把消息送給了房澤秋。“都是老鄰居,我就經常跑去醫院看他,那會兒看到他身上都招虱子,又沒人照顧覺得可憐,所以就每周五都去醫院。一到周五,病房的人都說李爺爺一整天盯著門看是不是我來了,老人那種無助期盼的眼神觸動了我,不去不忍心,所以每周都去。”
房澤秋告訴記者,他和愛人于海的結合也由于照顧李爺爺而促成的,“我和對象兩人是一個廠里的同事,他往醫院跑的次數比我還多,他上三班,我是長白班,所以于海就去幫助老人洗澡、理發和一些力氣活,而我就洗衣服洗床單。”也是于海的這份熱心和誠懇,打動了房澤秋。
那年19歲的房澤秋,連自己家中的老人也沒有這么細心照顧過,而她看來,對李爺爺的照顧是一種責任,你不管他就沒人管他,不去照顧既不忍心又掛念著。老人出院后在工地住了一段時間,可是每天去照顧他的路上光騎自行車來回就是兩個小時,母親和奶奶看著房澤秋和于海跑來跑去很辛苦,于是在住房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同意房澤秋把老人接到家里照顧,這一照顧就是35年。這些年來,每一次搬家房澤秋都會帶著老人,已然成為了超越血緣關系的一家人,直到現在房澤秋還稱呼李玉柱是“二爺爺”。
一個突然的變故 兩代人接力堅守承諾
1982年,房澤秋和于海結婚,就將老人接到了借的房子里一起生活。1984年,房澤秋的兒子于霄寧出生,四口人住到了一間27平米的一室一廳,1990年,房澤秋下崗。回想這些年來,房澤秋在難熬的時候也會哭,于海鼓勵房澤秋挺過去就可以了,既然接過來就負責到最后,所以一直沒放棄對老人的照顧。而令房澤秋最難熬的是,1998年4月份老人骨折住到山東省中醫院,需要做牽引臥床離不開人,已經在外創業半年的她,卻毅然放棄工作回家,白天她和弟弟照顧,于海夜里去醫院陪床,住了兩個多月的院,老人回家后又臥床三個月不能動,“當時房子又小,老人不能動拉尿都在床上,看病花了那么多錢,那時的天氣又悶又熱,真是我度過的最難熬的一個夏天。”房澤秋講道。
同年10月份,李爺爺又得了心梗還要住院,房澤秋沒有工作,丈夫于海是濟南公交的一名維修工,工資也并不寬裕,卻給老人打了3天的進口藥物救命,一針就是600多。本身家里沒錢又借錢,大夫一下催款單就著急,這些年一直是借錢還錢,直到現在房澤秋家中還有沒還完的債務。也因為這一次住院,老爺爺全身癱瘓,唯一能動的只有右手。
2010年,一家四口搬進了如今兩室一廳的新房子,于霄寧這一年才有了自己的床。2011年,于霄寧和媳婦王娜結婚了,本以為一家人幸福的日子就要開始,沒想到2012年6月,于海在工作時發病倒下,一句話也沒有留下就去世了。房澤秋感到天都要塌了,白天要去給于海出殯,晚上要強忍著悲痛給老爺爺做飯,洗衣服,洗臉,為怕老爺爺傷心,至今都沒有告訴老爺爺于海去世的消息。很多人都勸房澤秋,自己都顧不了自己,把老人送走吧。但是她卻一直堅守著和于海的承諾,于海去世前總念叨著李爺爺都95歲了,等把老人養老送終后就和房澤秋一起出去旅游,可就在退休的前一年,于海走了,房澤秋一家人還是執意要堅守住照顧老人的承諾。
7月,兒子于霄寧就將房澤秋和老人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接過了照顧老人的接力棒。于霄寧回憶道:“小時候都是看著父母照顧老爺爺,基本也不讓我幫什么忙。等父親去世后,我又從頭學了一遍給老人的簡單護理,現在爺爺上大便都得我帶上手套扣,尿管一個月要去醫院換上兩三次。”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五世同堂樂觀面對生活
兒媳婦王娜是快結婚的時候才知道李爺爺和家里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但她卻并不在意這件事,“于霄寧才出生30年,可是老爺爺已經在家里35年了,完全就是一家人,所以知道后也沒有什么想法。”王娜表示,她和于霄寧結婚的時候,家里就一個房子,外面還有債務沒錢買房子,方澤秋和于海為了讓兒子兒媳結婚不給添麻煩,非要搬出去帶著老爺爺租房子住。王娜告訴記者:“家里的家具都是我娘家人買的,但這房子是我公公的宿舍,所以聽說公婆要搬走心里很難受,決定一起住。可是公婆沒告訴我們倆,就自己帶著老爺爺突然搬走了,我和于霄寧就想努力工作掙首付在附近買個房子,兩家人住的近一些。可惜這個想法還沒有實現,2012年公公就突然進醫院了……”
2013年,孫子于昌瑞出生,成了一個五世同堂的大家庭。現在,一家人專門把陽臺和客廳打通,在寬敞的大陽臺上給老人安了床, “本來覺得讓老人睡陽臺不好,但是主要這里陽光好,打通之后很寬敞,還可以看到外面的光景,照顧起來也方便。”王娜說道。陽臺上種滿花花草草生機盎然,在老人床上就能看到客廳里的電視,雖然老人家聽力不好,但是就喜歡看電視,家里的電視為了給老人解悶,幾乎是24小時都開著。
為了照顧老爺爺,家里必須要留人,老爺爺一會兒看不見人就要喊人,有時候他會喊“云啊,云啊”,這是房澤秋的小名,有時候還會喊于海的名字,但是等人過來之后就說沒事,后來家里人才明白老爺爺就是想要看到人,王娜懷孕的時候,甚至都睡在老爺爺旁邊的沙發上。“我和于霄寧很少能一起出去,兩人一起逛街都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去個超市,就在黑板上寫字說去上街買菜,一小時回來,老爺爺就看著表,如果回來晚了,還會抱怨一下。除了耳朵聽不見,老爺爺思路還是很清晰的。”王娜告訴記者。
在于海去世之前,兒子于霄寧一直是從事全職工作的,但是后來接替了父親照顧老爺爺的責任,由于沒有更多時間工作,他辭去了原來全職的工作,找了一份可以在家工作的兼職,收入比起全職時少了一半多,媳婦懷孕后也沒有出去工作,“為了讓母親保持原來的作息規律,回家能吃上熱乎飯,等媳婦給孩子斷奶后就出去工作,我退一步,一家人都過得方便。”于霄寧說道。
如今,房澤秋在做一份銷售家具的工作,她每天早晨6點起床,給老爺爺洗臉洗手,鍋上蒸上包子,弄好稀飯,有時候沖上營養餐,伺候老人吃飯,直到8點都在不停忙活,然后就出去上班。中午兒子兒媳在家里伺候老人吃飯,由于老人牙口不好了,下午給打點水果汁補充營養,老爺爺年輕的時候喜歡喝酒,所以晚上吃飯時還喝點啤酒,睡前喝酸奶還有螺旋藻等營養品也要吃上。一家人雖然收入不寬裕,還有孫子的費用有些壓力,卻從未降低老爺爺的生活質量。
在見到房澤秋之前,記者以為她會是一臉愁容,或許因為勞累有些彎腰駝背的人,而見到她后,才發覺歲月似乎并未在她臉上留下任何痕跡,可以說是一個洋溢著幸福和美麗的女人。她表示:“雖然這三十五年生活中失去了點點滴滴,但是得到了更多的幸福。就像我愛人于海說的,感覺就是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也算是傳遞正能量了。”
在兒媳王娜眼里,婆婆是個樂觀堅強的人,“上初中的時候婆婆的父親就不在了,為了弟弟上學,她便自己輟學工作了。19歲又把老爺爺接去照顧,一輩子不停的操勞。婆婆生于宵寧的時候大出血,要輸700毫升血,因為家里經濟困難竟給硬撐過去了。而公公也是一個從來不多說話,卻是非常熱心無私的人,所有人都說他是個好人。”
在采訪過程中,房澤秋一家人多次強調,其實照顧老爺爺是他們一直都在做,而且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也接受過一些媒體的采訪,但總覺得沒有做很多,無非就是35年這個時間長一些,回想之前難熬的時候確實有,但是都過去之后就忘記了。
老爺爺有的時候也會說“沒有云,我活不到今天。”老人是家里的一個“寶”,孫子有時候在家中亂爬,每當老爺爺看到孩子有些不穩的時候,就急著喊“看孩子!看孩子!”。孫子一見到老爺爺也總是笑,生活還是會眷顧善良的好人,看到一家五口樂觀如陽光一樣的面對生活,希望這份孝心可以感染社會中更多的人加入到孝敬老人的行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