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中,世界各國都經歷了嚴峻考驗。有人分析了歐盟各國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發現德國受到沖擊的程度最小。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是,在歐盟各國中,德國的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最為發達,使得整個國民經濟抗風險的能力最強。
這個結論有沒有道理呢?不妨反證一下。經濟危機中受沖擊最大、損失最慘的幾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結構是什么樣呢?幾乎無一例外,內外貿易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制造業比例和水平都偏低,直接導致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脆弱。因此,有人把制造業比作國民經濟的母機,看來是不無道理的。
這次“走進山東創造——全國網絡媒體齊魯行”采訪活動,把報道的重點聚焦在了山東制造業上,明確無誤地向外界傳達出了一個強烈信號,即山東對制造業的高度重視。山東是經濟大省,有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山東的發展尤其是工業經濟的發展,當然離不開制造業的有力支撐。
山東制造業有著雄厚的基礎,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歷史。以工業城市淄博為例,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里就曾生產過聞名全國的電機、水泵、柴油機,1970年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用的電機就產自淄博,連這顆衛星上播放的東方紅樂曲,使用的樂器也有一部分產自淄博。因為制造業的發達,淄博一度是享譽全國的工業城市。
由此可見,制造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我們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就需要在這上面下功夫。因此,通過科技創新,掌握制造業的核心技術,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不管發展大飛機也好,發展航空母艦也好,首先要制造出來,歸根到底還是需要高端裝備制造業。
在近期舉行的全國裝備工業工作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表示,我國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對裝備制造業的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提出了新的市場需求和更高要求。到2020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規模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將提高到25%,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高端引領,著眼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我省已成為裝備制造業大省,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地位不斷提升,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力量,裝備制造業的產品開發能力不斷加強,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傳統裝備制造向高端裝備制造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裝備制造業逐步向裝備制造服務業延伸發展,一批集研發、設計、制造、集成、營銷、安裝和售后服務等為一體的裝備制造服務企業逐步發展,產業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
我省發展的大量事實已經證明,“山東制造”正在向“山東創造”轉變,而山東創造,無疑是今后山東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文/伊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