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電影成就偉業 慈善成為追求
縱觀邵逸夫的世紀人生,外乎就三個關鍵詞:傳奇、慈善、電影。傳奇是先生已有人生的概括;電影是先生成就的偉業;慈善已成了先生后半生的追求。他的人生比電影更傳奇;他經營的慈善事業比電影本身更有意義。
邵逸夫
1月7日早上8時許,邵逸夫爵士被發現昏迷在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救護車到場將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搶救,可惜搶救無效,警方正在現場調查,邵逸夫爵士享年107歲。
(一)
知邵逸夫的名,應該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了,同時知道他還是鎮海莊市人,就平添了一份親切感。后來,一直想去探訪一下他的舊居,一直沒有成行。趁著暑期,終于圓了這樣一個其實是輕而易舉的夢。
說是舊居,其實門匾上書寫的是故居。但我還是鄭重地稱之為“舊居”合適些。因為老人的健在。舊居,位于寧波市鎮海區莊市街道勤勇村的朱家橋老邵。
探訪之前,我還是了解到舊居由邵先生的侄孫邵才源打理著,一直沒有對外開放。于是,我先是在勤勇村的康樂園找到了這個被邵逸夫稱為“鐵牛”的老人。這康樂園,當年就是由邵逸夫捐資興建的。“鐵牛”老有所為,是這里的工作人員之一。舊居沒有對外開放,平常就由“鐵牛”管理。他熱情地接待了我,為我打開了緊閉著的一扇扇門和窗。
舊居座西朝東,建于1936年,由其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老板)邵醉翁在原有祖屋上翻造,供其母親居住。占地面積16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的中西合璧兩層樓。
三間樓房面凈寬9.6米,深7.5米,桁梁、立柱均為福建杉木,柱柱落地,硬山頂屋面。四面磚砌斗圍墻,朝東啟開大門、后有邊門。來到門前,抬頭仰望,門上懸有著名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邵逸夫先生故居”橫匾一塊。大門內小明堂一方,石板鋪砌。院子里一口水井依舊。山墻兩側正中開啟窗門,后圍墻每間亦開窗一只。正屋三間式,中間為廳堂陳設,作會客或用膳之用。正中堂屋,幾扇落地玻璃門一字排列,頗具中西合璧的風格。墻上懸掛著一幅幅名人字畫,有“影業巨擘,威遠增輝”;“逸士潔行中西同欽,夫子文章古今共仰”等條幅,裝點得滿室生輝,透露出儒雅的書卷之氣。
樓上有三間修繕一新的房間,小巧玲瓏,古樸淡雅。推窗遠眺,田園景色盡收眼底。室內分別陳列著邵逸夫先生返鄉活動的照片,和他捐資興學的圖片。因其母信仰佛教,所以在樓上最南面一間被設為佛堂。
舊居,在1986年落實政策時,歸還邵逸夫,并由莊市街道(原鎮政府)對該屋進行修繕,是鎮海區區級文保單位。
時光倒流到1987年。那年春節后的第三天,香港邵氏兄弟公司突然接到寧波寄來的一封信。中文秘書室的工作人員不敢怠慢,立即呈給邵先生,邵逸夫拆開此信,看到7張邵氏祖墓照片,他激動地說:“祖宗有靈,祖墓找到了!”便立即叫秘書草擬一份“備忘錄”給寧波,準備啟程到故鄉探親、祭祖、掃墓。(注:其祖墳原在莊市朱家橋王家浦,1958年遷至鄞縣寶幢聯合公墓。)
邵爵士雖是榮華富貴,錦衣回鄉,但他穿著一套我國傳統式服裝,上裝是天藍色陰丹士令純棉上衣,對開的7粒扣,兩袖上口翻出雪白內衣中式襯衣。純棉玄紗色折迭式長襪。一雙大方頭黑色平跟皮鞋。這套服飾在30年代上海灘上最時髦,最流行,是派頭最大的中國士紳打扮。他是經過一番精心設計的,他要表達對故鄉之情,對祖國之愛。
當邵先生一行走上樓上堂間,邵先生說:“這是我的老家,請各位就坐,請各位用茶。”他濃濃的寧波鄉音,眾人聽了都感到很親切,頓時會客室充滿笑聲,邵先生感覺自己回到童年時代了。接著,莊市鎮鎮長向邵先生贈送了三件禮品:一塊精制的鄉土。這塊取自邵宅的土,像銀元一樣大小厚薄,正面刻著“鄉土”兩字。邵先生雙手接過這塊“鄉土”,高興地說:“這塊“鄉土”正合我意,我想“鄉土”想了幾十年,今天總算見到了,見到了。我回到香港要好好保存珍藏,留作紀念”。很多客人都圍上來看這塊“鄉土”,記者們掄拍這個鏡頭。第二件禮品是一把銀鑰匙,它用兩塊銀元精制加工而成。意為請邵先生常來故鄉。第三件禮品是一本影冊,拍攝的有邵氏祖屋、邵氏祖墓、邵氏祖廟、邵家村外景以及莊市街道與中興母校等照片。邵先生的侄孫邵鐵牛,把邵氏祖上遺留下來的文房四寶,雙手呈送邵先生。邵鐵牛說這些物品在解放初期,由我父親把它收藏家里。邵先生都一一收下了。那天是1987年4月17日,侄孫邵鐵牛至今還歷歷在目。在舊居的墻上,依然掛著一幅當時侄孫敬獻的匾額,上書“敬祝叔爺蒞臨”。
在舊居的客廳正中,還懸掛著侄孫“鐵牛”在叔祖父百年壽誕時敬拜的條幅——“東海白鶴千秋壽,南嶺青松萬載春”,在一旁同時有“鐵牛”在叔祖父大人九十壽誕時手書的大大的“壽“字。可見侄孫與叔爺的感情至深。邵逸夫又于1989年、1991年、1993年、1994年陸續來過舊居,1995年以后去祖墳掃墓,也總不忘來舊居小坐。每回來舊居,“鐵牛”總是全程陪同,一種親情油然而生。
責任編輯: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