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楷模邵逸夫:慈善大家造福人類
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目睹了中國電影和電視的成長與興衰。在經歷戰爭中斷之后,50年代末邵氏兄弟的電影公司受到電懋、長城、鳳凰等電影公司的激烈競爭,影片業務開始停滯不前,邵逸夫的大哥、二哥逐漸萌生退意。
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目睹了中國電影和電視的成長與興衰。
文 │ 本刊記者 胡忻
在很多人心中,“邵逸夫”的名字就像個符號一般不可磨滅。在習慣了各大院校里的或多或少會有一幢邵逸夫樓和熒幕上鋪天蓋地的TVB電視劇之后,人們的記憶仿佛一直停留在他帶來的“輝煌”之中,誰都不曾想過“邵逸夫時代”也會有終結的一天。
2011年12月7日,隨著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發布的一紙公文,現年104歲的邵逸夫宣布將于年底卸任董事局主席等職務,只擔任榮譽主席的虛銜。
經歷年前的諸多變動和猜測,一個長達44年的“邵”氏電視王朝正式宣告畫上句號。這位百歲高齡的影視大亨終于得以退任,過起悠哉的退休生活。
部署退休
三年前,年事已高的邵逸夫便已有隱退之心。
自從發妻黃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長居新加坡,以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為生,對父親的影視帝國并無接手的興趣。子女關系疏離的邵逸夫,只好從外部尋找合適的接班人。
2008年3月,邵逸夫病重入院,TVB軍心大亂,從而加速管理層內訌升級。面對每況愈下的身體和紛繁復雜的派系斗爭,出院之后的他便開始部署由妻子方逸華接班之事。
2010年1月1日,邵逸夫宣布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由當時的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方逸華執掌大旗。盡管淡出了TVB的日常管理,但他依然是TVB絕對的精神領袖。每年的TVB臺慶他都會出席,但凡有他出現的場合,臺前幕后的人員便起身鼓掌不斷。而歷屆港姐冠軍,也都以攙扶他出席過活動為榮。
2011年3月,人稱“殼王”的德祥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陳國強、“臺灣女首富”HTC董事長王雪紅和私募基金ProvidenceEquityPartners合組財團完成了對邵逸夫所持的26%的TVB股權的收購。陳國強、王雪紅等三人被委任為TVB執行董事,邵逸夫繼續留任主席。TVB正式易主。當時,外界便有傳言,六叔交棒只是遲早的事。
期間,由于前景不明朗以及薪酬問題,大批花旦小生紛紛出走,奔赴內地掘金。TVB的改朝換代幾乎只是在等待著最后的一錘定音。
東方好萊塢
邵逸夫出生于上海,原名邵仁楞,祖籍浙江寧波鎮海,因在家中排行第六,大家都習慣叫他“六叔”。從這個角度來說,邵逸夫無疑是海外“寧波幫”的驕傲,亦是海外浙商的楷模。
中學畢業后,邵逸夫加入了長兄邵仁杰創辦的天一影片公司,負責電影的拍攝和發行。期間,他曾執導過一部影片,當過攝影師、放映師,由此漸漸開始對電影的每一個環節了如指掌。當時的天一影片多以拍攝中國民間故事、古典小說及神怪武俠片,走通俗娛樂路線,因為抓住了南洋華僑愛看中國傳統故事的心理很快便在南洋獲得了巨大的市場。1926年,邵逸夫前往南洋協助三哥為天一開拓發行網絡。此后,他便一直在南洋發展,投資戲院。
在經歷戰爭中斷之后,50年代末邵氏兄弟的電影公司受到電懋、長城、鳳凰等電影公司的激烈競爭,影片業務開始停滯不前,邵逸夫的大哥、二哥逐漸萌生退意。
1957年,邵逸夫前往香港,創立了著名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開始獨立發展電影事業。他率先向港府購入清水灣46公頃的地皮,削山建造邵氏影城。并且,他實行大片廠制,一手包辦制作、發行、上映等環節,創造了工業史上典型的“垂直整合”。到1967年,影城共建有12個攝影棚,可以同時拍攝12部影片,如此大的電影產量在當時的亞洲也是獨一無二的。
當時的邵氏電影拍攝了大量的黃梅調、武俠片,集結了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等大批導演,更造就了一大批知名影星,例如胡碟、阮玲玉等無不出自邵氏門下,幾乎獨霸香港影壇。《貂蟬》、《江山美人》、《七十二家房客》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曾一度推動了港產片的空前繁榮,也讓邵氏公司留下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由于對作品的嚴謹和苛刻,37年間邵逸夫燒掉數十部低質作品,也因此留下了“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的一段佳話。當時邵氏旗下的著名導演張徹在后來的回憶錄里寫道:“他每天必看各導演拍的‘毛片’(樣片),也經常要鄒文懷、何冠昌和我看;他本人也實際參與各部影片的剪輯工作,掌握最后決定權。他對剪輯的原則是:該怎么剪就怎么剪,不夠長度寧可補戲。他對不滿意的影片,從來不吝嗇補戲,不為將就檔期而匆忙推出。”
然而,好景不長。1970年,時任邵氏制片經理的鄒文懷離開邵氏并帶走一批導演、演員,自組嘉禾電影公司。其后,嘉禾因為李小龍系列電影風靡東南亞及日本,并打開了歐美市場。又提拔了成龍、洪金寶及許冠文等,不斷刷新票房紀錄,最終打破了邵氏在香港影壇的壟斷地位。
面對更多的競爭對手,邵逸夫自覺年事漸高,漸生退意,曾對張徹說:“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真是學到老,學不了。”1986年他出讓邵氏院線,將片廠出租給無線電視,制片業務縮減到6至8部的年產量。
邵氏電影王國由此開始衰落。
TVB王國
上世紀70年代末,香港的電影市場逐漸萎縮,已無心戀戰電影的邵逸夫開始將事業重點轉移到了當時新興的電視產業。他以參與合資的形式,與利孝和、余經緯及英資公司創辦了香港無線廣播電視有限公司(TVB),于1967年11月19日正式啟播。由他成立的無線藝員培訓班先后培養了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大批頂尖巨星,幾乎撐起了香港乃至整個華人演藝圈的半壁江山。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開始集中力量經營TVB所屬的明珠臺和翡翠臺,并使兩臺收視率長期獨占鰲頭。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TVB實現了從本地新聞節目為主到本土制作節目和電視劇為主的轉變,逐漸成為香港本土電視文化的主流力量。
1988年,邵逸夫將無線電視城搬至清水灣,TVB迎來了“戰事不斷”的90年代。首當其沖的對手便是林伯欣時代的亞視。1989年林伯欣接手亞視,高價從無線挖走了沈殿霞、曾志偉、黃日華、陳玉蓮、戚美珍等明星人才,制作大量劇集和電視節目,來勢洶洶地與TVB展開抗衡。
面對林伯欣的攻勢,邵逸夫展開了一場“歡樂今宵救亡運動”與“劇集救亡運動”,制作了《人在邊緣》、《今生無悔》《灰網》《火玫瑰》《我本善良》、《大時代》等膾炙人口的經典劇集,在香港和內地掀起了一股港星熱,再次將亞視打回原形。
其中,《今生無悔》捧紅了黎明,《灰網》讓內地觀眾熟悉了無冕影帝吳鎮宇,《火玫瑰》讓溫碧霞大紅大紫了一把,從《我本善良》中走出來的溫兆倫更是受到內地萬千觀眾的熱愛。被譽為TVB90年代最杰出的家族情仇劇《大時代》在21世紀初還被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傳媒選為20世紀華語電視劇百大榜香港劇集的第一名。
此后,他又捧出經典節目“勁歌金曲”,提出“四大天王”稱號,拍攝了《創世紀》等經典大戲繼續對峙亞視,將TVB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在目睹了“佳視”倒閉了、“亞視”衰落了,無線電視卻一直在香港電視界屹立不倒,并長期占據香港免費電視“一哥”地位。
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目睹了中國電影和電視的成長與興衰。與他相守近半個世紀的第二任妻子方逸華既是他的生活伴侶又是他事業上的得力助手。在她的輔佐之下,邵逸夫在中國影視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
慈善大家
比起在娛樂業的貢獻卓著,真正讓世人記住“邵逸夫”這個名字的卻是他在慈善公益事業上的突出成就。多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的邵逸夫同時也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他在中國內地沒有任何生意業務,但長期向中國內地捐助巨額慈善資金,以“邵逸夫”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及其他文化藝術、醫療設施幾乎遍及中國各地。
事實上,早年的邵逸夫并沒有這么豪爽。他最初的一筆慈善捐款是捐給一所老人院的100港幣支票,當時就被老人院退了回來,理由是嫌他太過吝嗇。也有說當年邵氏公司發展的末期之所以不斷失去精兵強將,正是因為他對于下屬不夠大方,并未讓旗下導演獲得票房分紅的權利,導致最后樹倒猢猻散。一個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是,他曾因對成本的錙銖必較刻意壓低當時毛遂自薦而來的李小龍的拍片酬勞,致使李小龍投奔對手嘉禾,最終錯失了香港電影史上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金雞”。
直至耄耋之年,邵逸夫的理財觀念開始有所轉變。尤其在授封爵士之后,他越發覺得巨大的財富不能為其帶來美名,自己應該用財富來回報社會。于是,他決定為大力資助教育事業。
1975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基金,多次大額捐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等福利事業,二十多年來捐款總額超過34億港元。1977年,因為他在慈善事業方面的貢獻,英國女王授予他爵士頭銜。中國政府也在1990年的時候將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從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港幣用于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2005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邵逸夫慷慨解囊向災區捐款1億港幣,成為單筆個人捐款最多的人。
造福人類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資創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杰出科學家。“邵逸夫獎”1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被視為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
對此,他曾說過:“我相信人類的偉大在于追求、研究、傳授學問、造福人類。”
從江湖歲月中走來,邵逸夫經歷了電影到電視華麗轉身,此后又對公司展開制度化運作管理,從而打造了常青的基業。但子女關系的疏離,讓他這個大半生打拼下來的江山注定逃不開“祛魅”一劫。盡管近年來,TVB電視劇質量參差不齊,節目呈“臉譜化”現象,明星演員斷代嚴重,內部派系諸多紛爭,后邵逸夫時代的TVB發展去向仍不明朗。
2011年10月,當被拍到與便服打扮的夫人到中環IFC吃飯購物時,這位歷史上最年長的上市公司主席已然開始享受起了晚年的幸福生活。
TVB的娛樂帝國終將翻開新的一頁,但當你走進一幢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時,你會發現他的慈善之心早已暗中維系起了幾代人的記憶。今天,他退休了,但他的慈愛之心永存。
責任編輯: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