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網絡輿情管理論壇
主題:大數據視野下的電子政務及輿情分析。
主題:大數據視野下的電子政務及輿情分析。
創造國內領先的營商環境,助推山東民營經濟發展。
為每個懷揣音樂夢想的年輕人搭起的夢想橋梁。
征集一批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優秀漫畫和動漫藝術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曲阜時指出:結合對孔子儒學的傳播,要搞好四個講清楚:一是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二是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三是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四是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的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四個講清楚”不但反映了總書記對我國深厚的歷史傳統和國際國內復雜現實的深邃洞察,也反映了總書記對學術界的殷切期望。為我們做好對傳統文化的發掘、整理、應用指明了方向。山東省作為孔孟故地,不但是儒學的發祥地,而且也是碩學大儒輩出之地,為傳承和推動儒學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如不懼暴秦而藏書的伏生,為漢朝制禮作樂的叔孫通,興滅繼絕,垂范千古。因此,山東學界在搞好四個講清楚這個問題上,擔負著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四個講清楚——山東學界的歷史責任
王經西
(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曲阜時指出:結合對孔子儒學的傳播,要搞好四個講清楚:一是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二是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三是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四是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的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四個講清楚”不但反映了總書記對我國深厚的歷史傳統和國際國內復雜現實的深邃洞察,也反映了總書記對學術界的殷切期望。為我們做好對傳統文化的發掘、整理、應用指明了方向。山東省作為孔孟故地,不但是儒學的發祥地,而且也是碩學大儒輩出之地,為傳承和推動儒學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如不懼暴秦而藏書的伏生,為漢朝制禮作樂的叔孫通,興滅繼絕,垂范千古。因此,山東學界在搞好四個講清楚這個問題上,擔負著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通過四個講清楚,深刻領會加強對傳統文化研究的重大意義。這四個講清楚貫穿著一個中心思想,即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歷史傳統是不可選擇的客觀存在,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然包含著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們的傳統相結合。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的土壤,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建立的基礎。道德觀念,價值認同,是一個民族在千百年的發展中自然形成的,猶如水和空氣,日用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因此,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然是馬克思主義的現代精神與傳統的民族精神相互滲透的結晶;傳統文化,決定了我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具特色,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和團結的基礎。中華民族歷史悠長,艱苦卓絕,不論是道德觀念還是文化藝術科技,都足以光耀人類歷史,是我們最大的軟實力。丟了這個根和魂,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傳統文化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的精神支撐,所謂民族復興,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復興。
四個講清楚,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學習總書記的講話,可以感受到他強烈的問題意識,統攬全局的戰略眼光,對歷史經驗、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因事制宜的創新思維。這四個講清楚,不僅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學術問題,更是需要急迫解決的實踐問題。山東的理論界、學術界長期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正確導向,鼓勵學術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但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待傳統文化,既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又要防止膠柱鼓瑟,不動腦筋,是古非今,或者成為從書本到書本的書蠹。儒學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日用之學、是百姓之學,離開了日用和百姓,儒學也就喪失了生命力。對于學術界而言,目前最需要提高的是創新性思維能力。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還有許多“坎”要邁。傳統道德如何在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的環境下發揮作用;對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做怎樣的學理解說;以什么樣的形式把孔子從學問家的課堂上解放出來,使之走近千家萬戶,等等。搞清楚這些問題,不但要求我們有扎實的學術素養,而且要求我們有胸懷天下,積極入世的責任心。
圍繞四個講清楚,充分調動學者的積極性。四個講清楚課題宏大,涉及學科多,需要不同學科的學者廣泛參與,持久研究。山東在儒學研究方面有較好的人才儲備,有孔子研究院、尼山論壇等知名品牌。但是如何打破門戶之見,使政治、文化、哲學、馬列、心理、社會等學科廣泛參與進來,實現跨學科的合作,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理論學術的主管部門,應當通過課題、評獎、創新科研團隊等方式,充分調動學者研究與合作的積極性。制定近、中、遠期科研規劃,同時把學術研究同成果的運用轉化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學校、學術機構與基層群眾的互動機制,鼓勵學者利用各地建立的道德講堂、書院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