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網絡輿情管理論壇
主題:大數據視野下的電子政務及輿情分析。
主題:大數據視野下的電子政務及輿情分析。
創造國內領先的營商環境,助推山東民營經濟發展。
為每個懷揣音樂夢想的年輕人搭起的夢想橋梁。
征集一批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優秀漫畫和動漫藝術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們的精神命脈,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們民族的突出優勢。它植根在中國人的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既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大意義的深刻揭示,又明確提出了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要求: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辯證思維。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貫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始終的一個重大課題。從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來的170多年間,在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主題的探索與追尋過程中,無論是追求國家獨立、人民解放,還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始終都繞不開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即要不要以及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問題。而其中的成功與挫折,又似乎與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密切相關。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辯證思維
崔新建
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們的精神命脈,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們民族的突出優勢。它植根在中國人的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既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大意義的深刻揭示,又明確提出了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要求: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辯證思維。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貫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始終的一個重大課題。從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來的170多年間,在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主題的探索與追尋過程中,無論是追求國家獨立、人民解放,還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始終都繞不開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即要不要以及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問題。而其中的成功與挫折,又似乎與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密切相關。歷史的經驗與教訓都昭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以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條件,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又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因此,歷史發展到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弘揚傳統文化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現實意義正在于此。
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辯證思維。具體地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從歷史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角度認識和把握中華傳統文化,達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自覺。也就是說,要結合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弄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要結合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弄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要結合當今世界的新特點和當今時代的新要求,弄清楚中華傳統文化中哪些是能跨越時空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富有永恒魅力與當代價值的東西,哪些是隨著時代變遷需要加以改造和賦予新內涵或新形式的東西,哪些是已經喪失生命力需要揚棄的落后或腐朽的東西。有了對傳統文化的這種認知,才算達到對傳統文化的高度自覺。有了這樣的文化自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不是從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極端走到全盤肯定傳統文化的另一個極端,也不是從同傳統文化完全決裂的極端走向文化復古和文化保守的另一個極端,才可能做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只有在高度文化自覺基礎上建立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才是實實在在的。
其次是站在實踐需要與理論建構、精英帶動與大眾參與相統一的立場上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文化發展的規律而言,文化既是繼承性最強的,又是最需要創新的。任何文化創新都是以對已有優秀文化的繼承為前提,任何真正的文化傳承和弘揚,都是在文化創新中實現的。文化的傳承與文化的創新,事實上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立足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立足于中國文化當代形態的構建;必須植根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植根于當代中國人的現實生活,植根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同樣地,無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還是文化的創新,固然都需要文化精英的倡導和推動,但更需要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需要體現在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和行為規范中,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協調與整合上。就此而言,對傳統文化的最好傳承與弘揚,就是讓它像空氣一樣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讓“百姓日用而不知”。
最后是用化物與育人、知識傳承與價值認同相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成效,形成中國人與中華文化形影不離的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道出了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質。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當然要整理和保存和保護傳統文化資源,但最重要也是最終的目的是把這些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它們重新 “活起來”。所謂“活起來”,就是把傳統文化資源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存在于人們的內心,轉化為人們的精神營養和生活智慧,體現為人們的精神素養,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為人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此外,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必須從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開始,從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知識開始,但這并不是全部。更關鍵的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接受和繼承中華文化所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守和踐行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規范,達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進而增強我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這才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正傳承和全面弘揚。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中國人與中華文化互為表里、形影不離的共同體。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