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十年連增,為中國盛世發展創造堅實的基礎。但是黨中央高瞻遠矚,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提出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更為中國偉大夢想的實現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及生長調節劑等化學合成物質的大量施用,在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也造成了土壤水源的嚴重污染,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資源退化。不僅影響今后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嚴重影響當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化肥農藥等的污染治理,可以通過發展使用綠色農藥、化肥,實行生物防治,有效減少污染,修復土壤;但是大量的廢棄反光膜、農膜,尤其是廢棄的農藥瓶、農藥袋不僅嚴重危害著土壤水源,而且還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其危害遠大于農藥化肥等。最直接可見的后果就是鄉村以前小河小溪游的小魚小蝦不見了,以前農民上山口渴了,隨便一個小溪小流都可以飲水止渴的現象不再有了,這就是農業污染的嚴重后果。
煙臺是典型的果蔬之鄉,新興的農業技術?——果園反光膜,給煙臺果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的污染問題也是越來越重。煙臺有260多萬畝蘋果,每畝最少按照10斤計算,每年就有接近三千萬斤使用完的反光膜丟在地里,不但對土壤、水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一旦隨風飄落到電線上,很容易引起電線短路而引起跳閘,甚至引發危險。盡管反光膜的危害有目共睹,但卻沒有好的辦法進行回收利用,并且農民對廢舊反光膜的危害也認識不足。
近幾年煙臺各級政府加大力度治理,連續兩年每年兩個月的周末萬名干部下鄉清理活動,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但基本上是“政府干部在實干,全村農民當評判”的被動局面,并沒有調動起農民自覺行動,維護美好家園的積極性。
如何做到長效機制?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呢?建議黨和政府以“政治”的高度,建立農業廢棄物回收補償機制,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并加大研究利用,爭取早日變廢為寶。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按照行政區劃每村設立一個長期固定回收點。不需單獨投資,以村委會大院作為臨時集中堆放場地,定期統一回收。農民只要愿意交,就給與適當補償獎勵,并建立臺賬記錄。
這個行動的主體是黨和政府領導下的村委會,是政府行為,不是企業行為。要讓農民認識到回收上交不是為某個企業收原料賺錢,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美好家園的黨和政府領導的公益行動。
2.政府應該建立回收補償制度標準。如反光膜每斤0.5-1.0元,每個藥瓶或藥袋0.1-0.5元。鼓勵農民藥瓶藥袋用完后帶回家,反光膜用完后收回家,調動農民積極回收,積極上交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3.實行鎮長、村長負責制,實行政績考核。根據每村的地畝多少,估算廢舊反光膜、藥瓶、藥袋的數量。根據回收上交的數量,實行量化政績考核,調動村級領導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4.通過電視媒體進行“農業廢棄物存在危害”的宣傳活動。鼓勵農民自覺回收上交廢舊反光膜、藥瓶、藥袋。但要注意適當宣傳,防止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取章斷義,過分炒作,重傷百姓,影響產業正常發展。
5.發揮黨和政府領導下的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要給每個黨員分任務,但可以讓每個黨員自己報名,自己能夠負責那些戶,子女?親屬?還是鄰居?然后給每個黨員編輯名冊。定期召開黨員民主會議,逐個黨員公開發言,匯報工作。
農村每個黨員干部都在埋怨農民自私自利,不聽領導,本質上并不是農民不聽領導,而是黨員干部沒有去動員組織農民,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能從自我做起,帶領自己的子女親屬鄰居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不僅美化了自己的生存環境,而且還提高自己在群眾中的威信和號召力。
農村黨員干部要做到三步走才會有作用:1.自己先要想好要干那些事。2.然后再去動員自己的子女親屬為什么要干這些事。3.再就是去組織他們去做好這些事。
每個農民都不想被人說三道四的自尊心和積極向上的進步心。不是農民自私自利,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沒有挖掘出農民的社會榮譽感。黨的干部的作用就是動員農民組織農民,把農民由一個自私自利的“自然人”發展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人”。這個目標的實現,唯一辦法就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走進基層,尋找方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歷來都是群眾工作成功的法寶。
6.建立村級老年人生態環境服務協會。建立農村環保監督隊伍---家家都有老人,家家都有子女,政府每有都有上千元的老人補貼,結合發放補貼,成立老年協會,按照大街小巷劃分,每10戶左右任命一個組長,其余的每一個老人都任命為副組長,讓每一個老人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恩惠和重視重用,讓他們老有所為。不僅有利于農業廢棄物的回收,還會促進鄉村居住衛生環境的維護。
每月集合一次,開個環境衛生現場會評比會,各個小組總結工作,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維護環境的好習慣,每個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被人說三道四,必定會督促子女做好衛生環境保持。
7.倡導志愿者服務,但有了上述幾條已經足夠了,如果再能輔助大量的志愿者服務,幫助農民搞好環境清理更會錦上添花。
8.組建鎮長直接領導的農民宣講隊。先把農民動員起來,再把農民組織起來。
這個宣講隊可以由3-5個大學生村官組成,有各區長片長有計劃地安排到各村開展農民講座,村長書記組織農民,片長區長主持介紹,大學生講座。
第一步:先把農民動員起來,喚醒農民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主題內容:“維護美好家園,誰有責任,應該誰來做?”激發鼓勵挖掘農民各個階層潛在的政治感、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讓農民感到這就是我的責任,我就應該行動起來。對農村不同階層采取不同的鼓勵激勵辦法。
黨員干部是黨和政府在基層的骨干力量,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為了贏得農民的尊重,應該帶頭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應該帶好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子女親屬。
村里的老人,村里的低保戶,黨和政府給與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每年撥付了大量的資金給與資助,應該有著一顆感恩的心,帶領自己的家人和親屬,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自覺維護自己的美好家園。
村里的青壯農民,是農村老人的依靠,是農村發展的頂梁柱,是國家的希望,更應該帶好自己的家人和親屬,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自覺維護自己的美好家園。
第二步:鼓勵積極分子擔當重任,讓農民由“自然人”成為“社會人”。
讓群眾討論,這項工作應該誰來擔當重任呢?青壯年還是老人呢?黨員干部還是群眾呢?鼓勵青壯年和黨員干部出來擔當重任,可以5-10戶一個農民小組,實行雙向選擇,讓每一個農民都是一個有組織、有身邊直接領導的“社會人”,而不再是一個“自然人”。
第三步:加強黨和政府的領導,有效維護農業生態環境。
這些小組長不僅是身邊農民的依靠、主心骨、頂梁柱,同時還是黨和政府開展基層工作的有力助手。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應該重視他們的存在,應該讓他們感受到政府的重用和百姓的尊重,鼓勵他們干好工作。
這不是錢的問題,錢不是萬能的,只要有了舞臺,他們應該會積極工作的,因為他們都希望在農民中樹立威信,關鍵是缺乏舞臺,作為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應該給他們設立能夠讓他們在農民中樹立威信的舞臺。
以上七條措施的創建不是憑空建立的,必須以本條作為啟動點。沒有對農民的組織動員,任何的資金補貼機制都是沒有長效機制的。這種模式的動員我做過實驗,我對不同的階層做過調研走訪,應該會有效果。
9.歷史的經驗,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如抗戰時期的延安大學培養了大量的進步青年,然后派到農村,開展工作主要是三大步。
第一步:就是舉辦“農民夜校”和“婦女識字班”一開始可能就是一個兩個人在聽,隨后就會有3個、4個、5個來聽,最大的效果就是喚醒了農民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第二步:就是鼓勵她們的積極分子擔當重任,組織大家推舉帶頭人,這就是后來形成的農村婦女主任等。
第三步: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他們有效的組織了后方的農業互助生產,節約了大量的青壯勞力,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創建了新中國。
綜述:沒有農民的動員,就不可能有農民的組織,沒有農民的組織,就不可能有農民的自覺行動。貫徹總書記“群眾路線”組建農民宣講隊,本質上就是對分散的農民進行組織整合的政治動員,具有宣傳隊、播種機功能,宣傳講座延伸到哪里,那里就會產生星星之火,必定會有燎原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