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新型農民,解決誰來種田,如何種田問題已經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比錢重要,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無論誰種田,都離不開愿意種田、能夠種田而且具有組織種田能力的農民。
老年無力種田,青年不愿種田,即使學農也不務農,已是普遍現象。所以對學農的職校生免學費已經失去現實意義,可以說是國家資源的巨大浪費。
國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開展農民培訓,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自己發家致富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改變農民思想,促進農村繁榮穩定,解決老年種田困境并沒有多大的社會意義。
如何去培養愿意種田、能夠種田而且具有組織種田能力的農民呢?
最佳模式就是貫徹習總書記的“群眾路線”,“送教下鄉”“走進基層”,培養那些正在“農業一線”的青壯年農民。既要培養他們發家致富的生產技術,還要要培養他們組織老年農民種田的能力,激發他們的政治社會責任感,不僅解決農村老人種田困境,而且還為農民二代大學生回村傳承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政治意義。
送教下鄉模式的農民教育是習總書記“群眾路線”的深入貫徹。
延安抗大學員深入農村開展農民教育有效地組織了農民生產,創建了新中國,建國初期開門辦學模式的農業教育有效的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壯年農民是農村老人的頂梁柱,農業生產家庭負擔沉重,很難做到“離鄉離土”教育。農業職業教育,脫離一線農民、生產現場,就失去了農業職業教育的意義,也是嚴重違背習總書記“群眾路線”的方針政策。
教育部門不能理直氣壯的支持農業學校的農民教育,認識有誤區。
農業教育是農業學校的優勢所在,但是農業學校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真正為農民做事的農業學校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得不到任何的資金支持。只能給教育部門和農業學校不作為,其他部門爭取大量資金開展農民培訓提供更好的機會和理由。
送教下鄉教育正在影響著千千萬萬的農民思想。
煙臺市2010年開展這種形式的教育農民參加人員5000多人,通過學習促進了農民思想的很大轉變,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棲霞市金農合作社自2010年開始參加學習的壯年農民700多人,還有大量的農民響應報名。通過連續3年的系統教育,不但增加了農民個人發家致富的本領,還對農民思想的轉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開展的十戶農民班長制“果園聯合體”實踐,和為中央和省兩會的《關注農民教育,解決老人種田困境》百姓提案先后得到過新華社、農民日報、農民合作社雜志、人民網、農村大眾等媒體記者和各級三農專家的關注調研。
送教下鄉的教育模式與其他的培訓模式有這本質的不同。
其他的短期的技術培訓,只會增加農民自己發家致富的本領,而送教下鄉是長期的系統的培訓,對培養農民思想轉變和組織農民種田,促進農村的繁榮穩定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棲霞市金農合作社開展的農民班長“果園聯合體”實驗,對農民思想的轉變已經起到巨大的潛移默化影響,在棲霞市的15萬農戶中,至少傳播影響了上萬戶農民的思想。這是任何短期的技術培訓都不會產生的效果。
究其原因就是:送教下鄉是農民的草根教育,是最接近農民的教育,是最系統的最長期的教育,是習總書記“群眾路線”最好的貫徹。
有著進步思想的一線務農的農民受到了嚴重的不公正待遇
農民能夠放棄每天100-200元的打工收入,響應國家號召來學習,已經難能可貴,是為國家做貢獻,他們應該享受國家的補貼。現在不但沒有任何的補貼,還沒有任何的政治地位,和任何的一個說法,還受到大量鄉親的嘲諷譏笑。農民在嘲笑他們,說他們想異想天開,說他們想吃天鵝肉。他們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送教下鄉的實施學校承辦教學點受到了最嚴重的不公正待遇:
送教下鄉辦學形式的教學成本要高于常規辦學。它包括兩方面,一是承辦學校的教學成本,二是教學點的管理費用,沒有經費保證將難以開展,因此,建議政府和教育部門盡快制定相應政策,給予經費支持,以保證此項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授課老師要披星戴月,奔赴鄉村,遠不如在學校上課舒服安逸。老師還要深入鄉村調研,掌握農民需求,難度遠大于學校授課。還要免費為農民發放課本,這些巨大的費用,沒有任何保障,根本無法實現。
教學點的管理費用沒有任何保障。棲霞市金農合作社教學點為送教下鄉培訓如今投入資金已經12萬元。合作社做的是農民公益活動,實際上全是合作社法人代表個人做的公益投入,卻得不到任何的資金支持。
熱切盼望解決的現實問題:
這項工作涉及面非常廣,涉及煙臺多個試點縣市區的5000多名“務農一線”青壯年農民,在農民中的影響也極大,但是目前已經無法繼續進行,對農民也無法解釋。后續影響怎么辦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希望有關部門給與解決。
1、送教下鄉辦學經費問題,解決承辦學校和承辦教學點的最大困境。
2、以補償農民在學習過程所產生的各種費用(如誤工補貼費、交通補貼費、午餐補貼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