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舌尖上的安全”須正本清源
大眾網評論員 王凱
1月1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趙潤田在接受山東省政府網·大眾網“聚焦2014年山東省兩會”報道組視頻專訪時說,山東必須下“死手”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出大問題,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最”,在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重點地區下猛藥、出重拳、不姑息,保持對違法者強大的震懾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非法牟利者的違法成本。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也是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的民生問題之一。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該會議還明確指出,食品安全的基礎在農業,源頭在農產品。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農產品是老百姓餐桌上的飯菜以及各種食品的主要原材料,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礎和根本。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鄧析子說:“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抓好,才有可能打勝人民“保胃戰”這一仗。
近些年來,在全國范圍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我省也出現過如“多寶魚”、“毒生姜”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這些事件影響很壞,給我省農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正如趙潤田在接受專訪時所說,在這種形勢下,農產品質量如果再出現大的問題,不僅會砸一個地方、一個產品的牌子,也會砸山東農產品的牌子,更會砸一個區域、一個行業農民的飯碗。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所面臨的緊迫形勢,要求我們必須重拳出擊,出猛藥治沉疴。作為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的農業大省,山東省嚴格落實“四個最”,下“死手”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出大問題。這充分表明了山東在治理農產品安全問題上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給千萬擔憂食品安全的老百姓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產”“管”結合,層層把關,將嚴格的監管貫徹到農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農產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干凈的食物,離不開干凈的陽光空氣和水,離不開干凈的種植養殖技術與環境。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就必須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控肥、控藥、控添加劑,嚴格管制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2014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整建制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建設,普及測土配方施肥,加強對農藥使用的科學指導”。這些舉措對于保障農產品生產環境是有重要意義的。
農產品安全也是“管”出來的。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必須形成覆蓋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更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2014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推進種植業養殖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告訴我們:先有嚴苛的他律,而后才有成熟的自律。通過建立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逐步培育農民的品牌意識,才能在不斷受益中使農產品監管真正由他律走向自律。
根本固則枝葉茂,泉源壯則流派長。我們可以展望,山東在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上下得大力氣,定能為打贏這場人民“保胃戰”正本清源,從根本上讓確保食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