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4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后的第一個紀念日。
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拋頭顱、灑熱血,用一場場血戰將日寇驅逐出中國。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大眾網推出獨家策劃“難以忘卻的記憶——全球尋訪見證人·口述中國抗戰史”。
自2014年7月起,大眾網記者分赴北京、山東、河南、江蘇、臺灣地區,并連線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尋訪到著名抗戰將領后人、抗戰老兵、抗戰武裝隊伍的后代等10位代表人物,聽他們口述精彩的戰斗故事,并首度披露一些不為人知的抗戰細節。通過這些“難以忘卻的記憶”,弘揚抗戰精神,珍惜美好生活,激勵我們團結一心、自強不息,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96歲高齡的王清松老人與兒子王來玉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王來玉向大眾網記者講述了父親經歷的臺兒莊大戰。大眾網記者攝
王清松老人雖然反應已經有些許遲鈍,但我們一提到臺兒莊戰役,特別是提到當年與他同生共死的戰友們,他就會立刻精神抖擻地行一個軍禮。大眾網記者攝
講述人:王清松(臺兒莊大戰時任27師79旅158團團長衛士) 96歲
王來玉(王清松之子)
講述時間:8月5日
講述地點: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南高村
8月5日上午,經過6個多小時的長途奔波,大眾網記者來到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南高村。96歲的抗戰老兵王清松老人的家就在這里。
老人的兒子王來玉蓋了一棟兩層小樓,樓上樓下各有兩套“兩室一廳”,王清松住在一樓的兩居室中。客廳干凈明亮,書房的墻上懸掛著多幅老人的墨寶,還有一張影印下來、用相框裝裱起來的報紙,是當地媒體報道過的王清松的戰斗故事。
王清松曾是27師79旅158團團長的衛士。1938年,他所在的部隊奉命參加臺兒莊大戰。抗戰勝利后,王清松返回老家耕種勞作,過著平凡寧靜的日子。一直到去年,王清松還能高唱歌曲、騎自行車趕集。但今年春節后,由于一場輕微腦血栓,96歲的王清松失去了語言能力,走路也蹣跚。我們試圖寫字與他交流,但老人即便了解我們的意圖,也無法親口向我們講述他所經歷過的臺兒莊大戰,因此只能通過兒子王來玉向我們轉述他曾經的戰斗故事。
1938年3月23日,父親所在的部隊奉命連夜往徐州北邊集結。3月24日下午他們就到了臺兒莊南站附近的戰場,第二天天明就與日軍交上火了。這一仗,打了一個多月。
有一次,部隊過臺兒莊西北門,和日軍爭奪運河。那一仗打得很慘烈,打到最后連子彈都沒了,我父親和其他戰士跳到運河里跟日軍拼刺刀,運河里的水都成了紅色的。我父親的耳朵也在這場戰役中被炸聾了。
抗日戰爭勝利后,王清松的父親找到部隊,把這個家中的獨子帶回家務農。在平靜的生活中,王清松研習書法修身養性,對于那段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老人記得很清楚,但他從未主動提起過。
2008年,臺兒莊大戰勝利70周年,王清松在兒子的陪伴下重返臺兒莊古城,參觀了大戰紀念館。他有感而發作了一首詩:
老夫年過八十八,
常把臺莊比作家。
有幸回來走一走,
勝到洛陽去觀花。
王清松對戰時故地念念不忘,從臺兒莊回到新鄉后,他對兒子說出了一個心愿,希望在百年之后,把骨灰送回臺兒莊。“我父親說,臺兒莊是他一輩子最難忘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鄉。”王來玉說,他已經就此事與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方面進行了協商,希望能夠滿足老人的心愿。
在新鄉與老人短暫的接觸中我們發現,盡管老人已經喪失語言表達能力,但只要看到“臺兒莊大戰”5個字,老人就會精神煥發、情緒激動。采訪中,他數次發出含混不清的聲音、做出持槍打鬼子的動作,然后眉頭緊擰、搖頭嘆息。王來玉告訴我們,老人這是在懷念戰死沙場的戰友們。
采訪即將結束時,王清松起身,上身用力挺直,對著鏡頭打出一個標準、筆直的軍禮,老人的眼睛炯炯有神。
(大眾網記者 尹海洋 張建)
【視頻下載地址】http://media.dzwww.com/newvod/publish_videos/2014/10/24/d36c1dee193445c4ab0ec6da998af41a.mp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