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的體現。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于《馬王堆三號墓遣冊》: 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又見《漢書》:“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儒家神道設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因此后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漢服自身內部體系非常完備,歷經千年的發展,服制成熟,不僅本身種類豐富而且配飾是也非常繁多豐富。漢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明顯的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