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莒南澇坡鎮"第一書記":修橋鋪路解民憂
今年3月份,山東省地稅局選派的第二批“第一書記”來到莒南縣澇坡鎮,著手開展幫包工作。這次王榮躍、宋兆平、葛孚衛、孫健、林欣臣5位分別來到澇坡鎮柿樹園村、鬐山村、大柳溝村、東店頭村和孫盧雞山村掛職“第一書記”。
山東省地稅局副局長趙洪波(中)在“第一書記”掛職村走訪群眾了解情況
有關領導看望“第一書記”掛職村老黨員
大眾網臨沂5月31日訊(記者 莊紅 見習記者 趙國秀 通訊員 徐志銘)“原來這是座漫水橋,一到雨季村民就沒法過河,第一書記來了,為我們修了橋,真是為我們村辦了一件大好事啊。”5月30日,莒南縣澇坡鎮柿子園的張成波看著馬上要竣工的橋高興不已。
今年3月份,山東省地稅局選派的第二批“第一書記”來到莒南縣澇坡鎮,著手開展幫包工作。這次王榮躍、宋兆平、葛孚衛、孫健、林欣臣5位分別來到澇坡鎮柿樹園村、鬐山村、大柳溝村、東店頭村和孫盧雞山村掛職“第一書記”。他們到村后,根據幫包村的實際,著力對各村破舊的道路進行硬化,及時對老化的自來水管道、常年失修的橋梁等設施進行修建,完善中小學校及幼兒園的辦學條件,使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
“第一書記”走街串巷了解民情民意
作為“第一書記”就要實實在在為村民解決困難。為了“對癥下藥”,3個月來,省地稅局的5位“第一書記”深入開展了廣泛細致的調查走訪,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和急需解決的各類問題。通過大量的走訪并在具體的實踐中總結了5個幫包村存在的問題,即集體經濟仍然十分薄弱,村級組織開展工作比較困難;缺少高效規模生態農業發展的資金技術支持和持續投入,農民增收比較遲緩;黨員隊伍年齡、知識結構不合理,黨員干部的理論素養、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村基礎設施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村莊環境整治難度較大等問題。這些都記在了“第一書記”的工作本上,更記在了他們的心檻兒上。
根據走訪了解到,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環境、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的不同,各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各有差別。但總體上都屬于集體經濟薄弱村,由于貧困人口群體較大,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農業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2012年省地稅局的第一批“第一書記”帶領村兩委和群眾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對各村內道路進行硬化、改造自來水管道、修建橋梁等設施,修建辦公場所及學校、幼兒園,讓廣大村民受益。
“改善百姓的生活就是我的責任。”作為此次選派的“第一書記”的宋兆平這樣告訴自己。包括他在內的“第一書記”,定期深入走訪調查,在摸透村情民意的基礎上,結合三年規劃,制定了2013年工作計劃,確定了“輸血與造血”并舉的工作思路,既關注長遠,又立足當前的工作思路,以抓黨建、促增收為重點,促進各村產業結構調整,建立長效發展機制。
投資300萬修建12.9公里路 120萬整修三座橋
都說,要致富先修路。省地稅局選派的第二批“第一書記”在幫包期間,積極協調省地稅局、省財政局等單位爭取資金,為村里及村外的修路12.9公里。并積極實施村莊亮化工程。今年4月份,“第一書記”為鬐山村、孫盧雞山村和東店頭村投資70萬元安裝了首批太陽能路燈90盞,解決了群眾夜晚出行不便的問題,受到群眾歡迎。另外,第二批100盞路燈也已運往其他兩村,將于近期安裝。
“第一書記”始終以促進脫貧致富為目標,不斷提高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在去年硬化道路的基礎上,繼續對各村部分主要街道硬化,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硬化各村田間生產路,修建漫水橋,為村民交通出行、農業生產提供便利;改造部分村自來水管道等等。
同時,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在流經各村的河流修建截潛流壩,修建塘壩,攔沙壩,水庫,打深水井,對部分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山區,修建引水工程,以保障農田灌溉,解決農民靠天種地的現狀,提高農業種植產量和農民收入。
另外,“第一書記”還將加強荒山治理。各村集體土地較少,但擁有部分閑置荒山,他們計劃對各村荒山進行治理,論證山區高效農業種植的可行性,以此作為提高村集體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
此外,加強中低產田改造。以柿樹園村、大柳溝村為主,輻射其他三個村,對3000畝中低產田進行綜合開發,包括水利設施建設、機耕路修整、植樹造林、科技推廣等內容。該項目總投資387萬元,目前已進入招標階段。
此外,在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升級方面“第一書記”也懂了不少腦筋,開展了不少措施。根據農民創業需要,主動聯系組織學習考察其他地方的養殖、種植專業戶成功做法和經驗;協調聯系農業龍頭企業,由企業負責提供技術指導、產品收購等服務,保障和提高農民收益;積極引導改變養殖觀念,幫助村民引進優良羊種,提高農業養殖效益;充分發揮農村合作社的作用,聘請有關專家講授種植新技術,改良種植品種,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創建品牌,提高知名度,擴大銷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落實涉農惠農政策 讓村民安定幸福
省局選派的第二批“第一書記”將在新的一年里,維修改善村醫務室。對各村醫務室進行改造修建,增添部分醫療設施,滿足村民基本醫療保健需要。
同時,開展創建“美麗鄉村”活動。對新修街道的垃圾堆、糞堆、柴草堆進行清理,在硬化道路兩旁植樹綠化;修建防洪河道,對部分河道進行清理、疏通,或砌墻、鋪底、截流,對河道兩岸綠化美化;修建垃圾場地,增設垃圾桶擺放點;在村內主要街道安裝攝像頭,震懾不法分子,全面打造文明和諧、安定幸福村莊。
另外,“第一書記”們積極落實“助殘致富奔小康”政策。省委組織部、省殘聯對“第一書記”幫包村制定了 “助殘致富奔小康”政策,由省級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原則上按照每個貧困殘疾人戶給予不低于1000元的扶持。經查證,5個村共200個殘疾人戶(涉及210名殘疾人)填寫了扶持資金申請,現已上報有關部門審批。
“第一書記”還積極開展公益活動。“第一書記”們通過積極協調爭取,與大眾網聯合開展了系列公益活動。“六一”期間,開展“關愛兒童,奉獻愛心”活動,為大柳溝村小學捐贈2000冊圖書,并為學生贈送運動服;開展白內障義診活動,目前各村正在調查摸底;積極參加山東省體育彩票管理中心、大眾網等發起的“公益體彩 快樂操場”公益捐助活,為大柳村小學申請體育器材捐助。五是幫助東店頭村修建漫水橋,4月底已竣工;幫助柿樹園村修建龍王河大橋,正在按計劃施工,總投資120萬元;幫助大柳溝村修建橋梁1座,并成立了施工工程監理會;幫助各村進行村容村貌整治等。
文化惠民:“精神腰包”鼓起來!
“不農忙的時候,看看有關農田技術等方面的書,能學到不少東西。”村民王大爺告訴記者。“第一書記”在莒南縣澇坡鎮幫包期間,建立了村圖書閱覽室和農家書柜,通過該縣地稅局積極爭取市新華書店的支持,將為5個村配備價值10萬元的書架、書籍。
同時,為了更好的服務村民,“第一書記”打造了集學習、服務、辦公、健身為一體的“村基組織”為村民提供更多的方便。另外,第二批“第一書記”下一步將創建農家書屋。聯系新華書店幫助各村創建圖書閱覽室進行改進,結合組織部系統遠程教育設備,建立適合農民的學習場所,真正實現村村有圖書閱覽室,戶戶有農家書柜。
此外,“第一書記”還積極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公益活動。關注扶持弱勢群體,利用兒童節、中秋節、重陽節、國慶節、春節等節日,通過走訪慰問、組織義診、捐贈等活動,給兒童、孤寡殘疾、貧困戶等送去關懷與溫暖,解決村民現實生活困難。
責任編輯:王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