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劉樹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13年05月30日 10:18來源:大眾日報
主人公:劉樹震,35歲,濟南市農業局植物保護站站長,商河縣懷仁鎮大辛村“第一書記”。為進一步利用好政策,我和村“兩委”引導群眾從發展循環農業入手,啟動實施了戶用沼氣池建設項目。
主人公:劉樹震,35歲,濟南市農業局植物保護站站長,商河縣懷仁鎮大辛村“第一書記”。
村莊概況:大辛村位于商河縣懷仁鎮鎮政府駐地東4公里,與德州樂陵市、臨邑縣接壤。全村共133戶556口人,低保戶9戶,特困戶5戶。土地承包面積933畝,另有河灘地209畝左右。該村是懷仁鎮15個貧困村之一,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主要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全村外出務工148人。
引導群眾站得高一些 看得遠一些
大辛村屬于典型的“空心村”。2012年5月,當我被市委派到這里擔任“第一書記”時,發現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全村僅靠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為主,沒有任何主導經濟產業;村內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如何在幫扶的有限時間內改變這種狀況,是擺在面前的一大課題。
作為農業部門派駐的“第一書記”,我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善于主動站在農業、農村、農民發展這個角度看問題、理思路。要發展先得轉觀念,我先后邀請了省、市農業專家到村現場授課,講解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先進地區基層的農村發展經驗以及發展現代農業的相關要求等。說得文雅點,是幫助群眾拓寬視野、開闊思路。說得俗一點,就是讓群眾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只有找準制約村莊發展的突出問題,才能尋找適合村莊發展的路子。
剛開始,群眾對下派干部心存疑惑,不愿意多交流。我也不多解釋,就是主動撲下身子深入到田間地頭,運用自己掌握農業技術的優勢,從主動向群眾介紹先進生產技術入手,慢慢拉近了與群眾的關系,群眾也從心里真正接納了我。摸清了實情,在派出單位的指導幫助下,一份“惠民生增信心、抓特色調結構、興產業促增收”的幫扶工作計劃擺到了全村群眾面前。
立足村情引項目 發展產業促增收
幫扶計劃只是一張紙,群眾更想看到的是實效。“第一炮”必須要打響。
實施計劃的第一個“欄路虎”就是群眾“想干不會干,想干不敢干”。為此,我首先組織“兩委”成員到歷城區冶河、平陰縣孔村等先進地區進行考察。大家集思廣益,決定采取“政府統籌規劃、統一流轉土地、引進企業建設、單位引導扶持”的模式,規劃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項目。
示范園起點就不一般。布局上建有設施農業產業基地、林果種植示范區、特色農業采摘區、珍禽養殖示范區、農產品集散交易中心等。項目規劃面積1800畝,其中一期建設高標準冬暖式大棚48個,占地面積近300畝,采取自愿承包、統一管理、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的方式,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村集體、企業多方收益的管理模式。從近半年的效益看,彩椒、黃瓜、圓茄等蔬菜棚,平均收入在4萬元左右,西瓜、甜瓜棚平均收益在3.5萬元左右。特別是通過土地流轉,使群眾增收1000元以上。
在搞好建設的同時,我還積極引領群眾抓信息、拓市場、增效益,探索發展名特優農產品的路子,先后從浙江農科院、山東農科院、濰坊特色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種植了紫色山藥、紫色花生、紫色馬鈴薯、紫色甘薯新品種,發展了以“紫色系列”為主的特色產業試驗基地,預計試驗基地總效益將達到15萬元以上。
壯大主導產業 促進新農村建設
啟動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項目,目的是發展主導優勢產業。另一方面,也是結合當前國家倡導的現代農業建設,與國家、省、市農業政策相吻合,既體現地方特色,又能與市場相結合。
為進一步利用好政策,我和村“兩委”引導群眾從發展循環農業入手,啟動實施了戶用沼氣池建設項目。通過宣傳引導、協調發動、自愿報名等幾種形式,集中建設戶用沼氣池40戶。在運營模式上,采取沼氣池原料由企業提供,企業定期抽取沼渣沼液供應蔬菜大棚生產綠色產品,群眾免費使用,從而達到循環農業的目的。
村集體經濟的壯大,也為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的改善奠定了基礎。今年春季以來,通過單位幫扶、集體增收后出資以及群眾以勞代補的形式,村里又啟動建設了村兩委辦公場所、群眾文體廣場項目。下半年還將靠試驗田的收入,計劃改造村里的排水溝以及村內綠化項目。
我相信,隨著群眾種植技術不斷提高,思路會進一步拓寬,優勢產業會不斷壯大,一個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的現代新農村不久就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本報記者 晁明春 整理)
◆心靈感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大辛村這樣的貧困村,光從政策、資金、技術、項目上對其進行外部輸血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幫扶的過程中,因勢利導地引導其增強自己的造血功能,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夯實發展的基礎,從而納入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
在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過程中,像大辛村這樣的“六無”(無基礎、無資源、無技術、無人才、無資金、無外援)村莊,思想解放是先導,明晰思路是方向,形成共識是保障。老百姓看重的是實際行動和效果,如果“第一炮”打不響,達不到群眾的期盼,群眾的積極性就會受打擊,后面的工作推動也就會受阻。因此,幫扶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必須要找準點、用對力,堅持外力帶動、上下聯動、多方齊動,把外力與內力結合起來,把資源與技術結合起來,把成果與效益結合起來,推動農村現代農業發展,讓成果真正惠及到村、到人。 (劉樹震)
村莊概況:大辛村位于商河縣懷仁鎮鎮政府駐地東4公里,與德州樂陵市、臨邑縣接壤。全村共133戶556口人,低保戶9戶,特困戶5戶。土地承包面積933畝,另有河灘地209畝左右。該村是懷仁鎮15個貧困村之一,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主要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全村外出務工148人。
引導群眾站得高一些 看得遠一些
大辛村屬于典型的“空心村”。2012年5月,當我被市委派到這里擔任“第一書記”時,發現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全村僅靠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為主,沒有任何主導經濟產業;村內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如何在幫扶的有限時間內改變這種狀況,是擺在面前的一大課題。
作為農業部門派駐的“第一書記”,我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善于主動站在農業、農村、農民發展這個角度看問題、理思路。要發展先得轉觀念,我先后邀請了省、市農業專家到村現場授課,講解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先進地區基層的農村發展經驗以及發展現代農業的相關要求等。說得文雅點,是幫助群眾拓寬視野、開闊思路。說得俗一點,就是讓群眾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只有找準制約村莊發展的突出問題,才能尋找適合村莊發展的路子。
剛開始,群眾對下派干部心存疑惑,不愿意多交流。我也不多解釋,就是主動撲下身子深入到田間地頭,運用自己掌握農業技術的優勢,從主動向群眾介紹先進生產技術入手,慢慢拉近了與群眾的關系,群眾也從心里真正接納了我。摸清了實情,在派出單位的指導幫助下,一份“惠民生增信心、抓特色調結構、興產業促增收”的幫扶工作計劃擺到了全村群眾面前。
立足村情引項目 發展產業促增收
幫扶計劃只是一張紙,群眾更想看到的是實效。“第一炮”必須要打響。
實施計劃的第一個“欄路虎”就是群眾“想干不會干,想干不敢干”。為此,我首先組織“兩委”成員到歷城區冶河、平陰縣孔村等先進地區進行考察。大家集思廣益,決定采取“政府統籌規劃、統一流轉土地、引進企業建設、單位引導扶持”的模式,規劃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項目。
示范園起點就不一般。布局上建有設施農業產業基地、林果種植示范區、特色農業采摘區、珍禽養殖示范區、農產品集散交易中心等。項目規劃面積1800畝,其中一期建設高標準冬暖式大棚48個,占地面積近300畝,采取自愿承包、統一管理、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的方式,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村集體、企業多方收益的管理模式。從近半年的效益看,彩椒、黃瓜、圓茄等蔬菜棚,平均收入在4萬元左右,西瓜、甜瓜棚平均收益在3.5萬元左右。特別是通過土地流轉,使群眾增收1000元以上。
在搞好建設的同時,我還積極引領群眾抓信息、拓市場、增效益,探索發展名特優農產品的路子,先后從浙江農科院、山東農科院、濰坊特色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種植了紫色山藥、紫色花生、紫色馬鈴薯、紫色甘薯新品種,發展了以“紫色系列”為主的特色產業試驗基地,預計試驗基地總效益將達到15萬元以上。
壯大主導產業 促進新農村建設
啟動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項目,目的是發展主導優勢產業。另一方面,也是結合當前國家倡導的現代農業建設,與國家、省、市農業政策相吻合,既體現地方特色,又能與市場相結合。
為進一步利用好政策,我和村“兩委”引導群眾從發展循環農業入手,啟動實施了戶用沼氣池建設項目。通過宣傳引導、協調發動、自愿報名等幾種形式,集中建設戶用沼氣池40戶。在運營模式上,采取沼氣池原料由企業提供,企業定期抽取沼渣沼液供應蔬菜大棚生產綠色產品,群眾免費使用,從而達到循環農業的目的。
村集體經濟的壯大,也為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的改善奠定了基礎。今年春季以來,通過單位幫扶、集體增收后出資以及群眾以勞代補的形式,村里又啟動建設了村兩委辦公場所、群眾文體廣場項目。下半年還將靠試驗田的收入,計劃改造村里的排水溝以及村內綠化項目。
我相信,隨著群眾種植技術不斷提高,思路會進一步拓寬,優勢產業會不斷壯大,一個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的現代新農村不久就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本報記者 晁明春 整理)
◆心靈感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大辛村這樣的貧困村,光從政策、資金、技術、項目上對其進行外部輸血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幫扶的過程中,因勢利導地引導其增強自己的造血功能,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夯實發展的基礎,從而納入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
在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過程中,像大辛村這樣的“六無”(無基礎、無資源、無技術、無人才、無資金、無外援)村莊,思想解放是先導,明晰思路是方向,形成共識是保障。老百姓看重的是實際行動和效果,如果“第一炮”打不響,達不到群眾的期盼,群眾的積極性就會受打擊,后面的工作推動也就會受阻。因此,幫扶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必須要找準點、用對力,堅持外力帶動、上下聯動、多方齊動,把外力與內力結合起來,把資源與技術結合起來,把成果與效益結合起來,推動農村現代農業發展,讓成果真正惠及到村、到人。 (劉樹震)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雨萌
責任編輯:王雨萌
本文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點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