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在行動:情“駐”幫包村
去年三四月份,省交通運輸廳第一批“第一書記”告別繁華的都市,到東明、寧津、平邑、無棣等縣的幫包村任職!薄 ∈〗煌ㄟ\輸廳派駐無棣縣佘家鎮的孔軍、潘東齊等5名“第一書記”,也根據幫包村道路等基礎設施落后的實際,當起了“開路先鋒”。
◆“村里多年來敢想但干不成的事,在一年內就干成了!薄包h員的心拉回來了,熱起來了!薄澳銈兪寝k事最多、貢獻最大的幫包組之一……”這是干部群眾對省交通運輸廳第一批“第一書記”工作所作的評價。
去年三四月份,省交通運輸廳第一批“第一書記”告別繁華的都市,到東明、寧津、平邑、無棣等縣的幫包村任職。一年來,他們肩負扶貧開發的第一責任、村級黨建的第一使命,撲下身子為幫包村辦實事,多方協調解難題,圍繞發展抓黨建,用良好的作風和出色的業績贏得了干部群眾的聲聲稱道,也把交通運輸系統的情誼深深“駐”在了幫包村。
□ 本 報 記 者 吳榮欣
本報通訊員 王 賡 趙 璞
交通人進村開路——
高鐵工程師修起了村路
“這路只要不讓大車過,二十年也壞不了,到孫子那一輩還能用。”說起新修的村路,東明縣長興集鄉劉小臺村劉殿軍老人滿意地說。
劉小臺村的村路是在省交通運輸廳派駐劉小臺村“第一書記”古成浩帶領下建成的。劉小臺村有2500人,村民出行的主要道路破損嚴重,每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進村后,古成浩征求干部群眾意見,決定為村里修路。去年7月份,正值炎熱的夏季,施工隊進場施工。
古成浩曾經參加過多項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工程施工,還獲得過省部級科技獎項,但是對這幾公里的農村公路一點也不敢輕視,堅持在現場跟班作業。
“這么小的工程比高鐵還難嗎?”對此疑問,古成浩笑著解釋,高鐵難在重大設備、精密技術和大規模調度協調,但機械化程度高,人工誤差小,而農村公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施工程序一樣也不少,受外界干擾大,比如剛鋪完路面,群眾有急事要出行怎么辦?不能使用大型設備,操作人員的熟練程度就會對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利潤低,施工隊就想著少打幾厘米混凝土……“這些事雖然很瑣碎,但解決不好就影響質量和美觀,老百姓就不滿意,所以我必須盯在現場,隨時協調。”
省交通運輸廳派駐無棣縣佘家鎮的孔軍、潘東齊等5名“第一書記”,也根據幫包村道路等基礎設施落后的實際,當起了“開路先鋒”。他們幫助佘家鎮觀音堂、東李、佘家巷3個村完成了共計9.7公里的村內道路硬化,栗家、邱家兩村共計5公里村路改造目前也基本完成。
觀音堂村改造村內道路路基時,碰上了“達維”臺風,暴雨將剛剛建好的路基淹了,部分未改建完的路基甚至出現了塌方。觀音堂村“第一書記”孔軍趕到現場時,周圍的群眾表示出了強烈不滿:“這修的什么路啊,質量這么差,‘第一書記’不會是糊弄我們吧?”
孔軍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抓緊協調施工方對損壞路基進行勘查,第一時間拿出了重建方案。村民了解情況后,向孔軍道歉:“孔書記,對不起啊,俺對修路不大了解,說話直了點,都是暴雨惹的禍,沒想到這么快就重新修好了,你別往心里去啊。”孔軍說:“沒事沒事,說實話我也很著急,只要路修好,你們滿意就行!
在平邑縣,省交通運輸廳派駐平邑縣經濟開發區南馬村、豐山埠村和溫水鎮梭莊村的“第一書記”,邀請臨沂市公路規劃設計院對三個村的道路進行了詳細勘測,確定了梭莊村“三橫、四縱、一橋、一拓”、南馬村“一干四縱”和豐山埠村整村遷建路網規劃,三個幫扶村修建總里程14公里,今年底前將全部完成。
拓寬致富之路——
讓村干部“走出去”
省交通運輸廳派駐無棣佘家鎮的5名“第一書記”,落實幫扶政策項目,與村“兩委”班子一起謀劃農村經濟發展。佘家巷村以土地流轉股份制形式成立“無棣眾興苑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苗木種植;東李村已建成獺兔養殖基地,并與德州投資商達成了總投資8000萬元棉花加工項目意向;觀音堂、栗家村擬加強土地流轉,發展農村合作社,突出雞、鴨、豬、魚等養殖項目;邱家村擬以部分土地流轉及村民入股的形式,發展養牛合作社,重點建設養鴨小區、養蚯蚓生態環保綜合養殖、苗木基地等項目。
“‘第一書記’的工作要到位不越位,指導不干預,幫忙不添亂!笨总娬f,他和其他4名“第一書記”一起,組織開展考察學習活動,探索農民致富的路子。去年7月,組織5個幫包村“兩委”班子成員到壽光三元朱村、國際蔬菜博覽示范園、青州黃樓鎮花卉市場及苗木種植培育公司考察學習,開拓了發展思路。同時,邀請奧利集團到觀音堂村進行農業開發考察,化驗土壤樣本,為下一步調整農產品結構奠定了基礎。
在東明縣長興集鄉老君堂村,省交通運輸廳派來的“第一書記”任向東調查發現,村里除一家個體窯廠外,沒有廠礦企業,大部分青壯勞力外出打工掙錢,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和婦女,靠傳統種植養殖或經營小商店養家糊口;少數村民敢闖敢干,有七戶養豬大戶和兩戶養羊戶。
如何拓寬村民致富的路子?任向東和其他兩位“第一書記”古成浩、孫振亮,也選擇了首先讓村干部“走出去”,協調組織老君堂、劉小臺和東黑崗三個村的村干部,分別到省內的寧陽、壽光、無棣、寧津、平邑及江蘇江陰等地參觀考察,讓村干部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
為改善老君堂村產業結構,任向東與村支書商量,利用租賃到期的60多畝村集體土地發展種植養殖業,邀請在大連發展大棚種植的村民趙長友回村,優先租借20多畝土地供其投資近百萬元新上6—8個大棚。目前,6個大棚已建成并種植東明品牌西瓜和甜瓜。為解決大棚種植技術問題,他們還從壽光聘請了技術員,負責村大棚種植指導。任向東還協調菏澤市、東明縣財政同意出資15萬元用于村提灌站建設,為產業結構調整打好基礎。
探尋黨建之路——
擇“吉日”開黨員會
寧津縣長官鎮郭相村共305戶1145人,2011年人均純收入2018元。來自省交通運輸廳的“第一書記”王繼宏分析,這個村之所以落后,除耕地少、資源缺、種植結構單一、缺少致富項目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黨建工作薄弱,村“兩委”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意愿和能力差。
王繼宏有針對性地進一步走訪調研,該村老黨員多、外出打工的黨員多,黨員活動難組織,以往村里議事制度不健全,黨員會流于形式,久而久之,挫傷了大伙的積極性,黨員會基本開不起來了。“問題找到了,我們的工作思路也清晰了。黨建基礎工作弱,就要從最基礎的‘三會一課’開始,先把黨員會開起來,把正常的黨員活動搞起來!蓖趵^宏說。
第一次正規的黨員會選了個“吉利”日子——2012年6月8日。其實,選在這一天主要是因為當天的遠程教育播放寧陽縣鄭龍村支書田文武的事跡,想借黨員會學習田文武帶領大家干事創業、脫貧致富的經驗,啟發大家探討本村的發展路子。
會議如期召開,47名黨員實到15人。盡管人數不是很多,但按村主任劉寶明的話講,“第一次能來這么多人已經不錯了,除外出打工、生病及年老體弱的外,能來的都來了。”會上,黨員們一起收看了遠程教育播出的“文武支書”事跡,王繼宏介紹了上級有關幫扶政策,然后就會前提出的思考題“你認為咱村增收致富應該從何處做起”進行討論。
會前思考了,又收看了田文武的先進事跡,面對這個共同關心、有話可說的話題,黨員們發言格外積極,有說要發展苗木增收的,有說借助村木工多的優勢發展木材加工項目的,也有說不如打工來錢快的。雖是七嘴八舌,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但卻把大家的心里話都掏出來了。
此后郭相村每次召開黨員會,除學習宣傳上級富民政策外,都提前選定一項大家最為關心的議題進行討論。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討論越來越熱烈,效果越來越好。為使這項工作制度化,在總結經驗基礎上,王繼宏等“第一書記”協助長官鎮黨委制定出臺了“村黨員大會實施方案”,由幫包村率先垂范。一年來,通過靈活的會議方式,不定期地在幫包村組織召開黨員會議十余次,有效凝聚了人心,提高了村“兩委”的戰斗力,并解決了許多群眾關心的事項。
對此,王繼宏總結說,黨員會真議事,對黨員才有吸引力,黨員會也才能真發揮作用,才能把黨員的心“拉”回來,讓黨員的心“熱”起來。
為不斷激發黨員干部的生機活力,去年七一前夕,東明縣長興集鄉駐村工作組組織三村89名黨員到焦裕祿紀念館過大黨日,舉行重溫入黨誓詞儀式,觀看焦裕祿烈士事跡展覽及《焦裕祿》紀錄片。黨員們表示,這是十多年來第一次外出過黨日,通過參觀學習、舉行儀式,心靈上受到震撼,激發了榮譽感和責任心。
打開溝通心靈的路——
“有機會再去看韓奶奶”
劉小臺村有兩戶特困戶給“第一書記”古成浩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戶是劉隨啟,今年66歲,孤身一人生活,30多歲時因為妻兒離家出走患上精神疾病,記憶就一直停留在那個階段,只有一個嫁到外村的女兒時常來看望他。
古成浩到村后,經常到劉隨啟家走訪。劉隨啟對小時候的事比一般人記得還清楚,但一說到最近這些年的事就悵然若失。去年中秋節,領導去慰問他,送去了大米、面、油、火腿腸,并把500元慰問金放在他口袋里,他激動地高喊“感謝共產黨”。這讓古成浩很有感觸,既欣慰又心酸,欣慰的是他能夠理解大家的好意,并且對黨和政府充滿感情;心酸的是他的精神疾病無法痊愈!
另一戶是韓省,兒子、兒媳因為車禍去世,已經86歲的她獨自撫養正在上小學和初中的孫子、孫女,沒有生活來源,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村里為她申請了救助基金,每年1200元,勉強能維持生活。古成浩去她家里走訪慰問,她佝僂著背,要給古成浩倒水喝。老人已經基本聽不見了,但古成浩能從她的眼神里看到她的感激與期待。后來古成浩和領導再去慰問,老人又要給大家倒水,緊緊拉著古成浩的手,好像看自己孩子一樣,讓古成浩潸然淚下!耙院笾灰袡C會再去東明,一定再去看看韓奶奶。”古成浩說。
責任編輯:王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