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推車
十年前,在就讀與山東大學的我帶著大學生志愿者回村義務支教,表哥開著拖拉機,去鄉里迎接。 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當我見到表哥時,他渾身濕透,憨笑著招呼我們爬上了濕漉漉的車盤。
十年前,在就讀與山東大學的我帶著大學生志愿者回村義務支教,表哥開著拖拉機,去鄉里迎接。
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當我見到表哥時,他渾身濕透,憨笑著招呼我們爬上了濕漉漉的車盤。
雨后的山路泥濘不堪,異常難走,技術過硬的表哥載著我們有驚無險地闖過了不少坑洼彎道。不過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咆哮而下的洪水,沖塌了必經之路上一座臨時搭建的小橋。
表哥仿佛早有準備,從車盤里抽出鐵鍬,掘土往河道里填。二十多分鐘過去了,他渾身泥土,頭發冒著熱氣,還是未能將洪水隔斷。
這時只見他停止了鏟土,穿鞋走入河道,然后果斷地返回駕駛室,囑咐我們扶好,發動起拖拉機,駛進了河道。我的心幾乎到了嗓子眼上。幾次三番,表哥都未能將車開出又滑又深的河道,車被陷入其中,很危險。
表哥抱歉地回頭望著我,問我們能不能下去推車,我和幾位志愿者穿著鞋跳入了河道里,使出吃奶的勁,用肩膀扛著后盤,表哥在駕駛座上加足油門,經過十余分鐘的掙扎,車終于開上了正道。
兩個多小時候后我們趕到家,嶄新潔白的文化衫沾滿了泥土,褲腿濕了一大半。母親心疼地對志愿者們解釋:“這地方路不好走,又下了雨,讓你們受罪了。”
十年前的這一幕,我還常;貞浧,心酸還是痛苦,我無從品味,自從大學畢業后,我也很多年沒有回過家鄉了。
今年暑假,母校的一支社會實踐團隊又來支教。我才知道,六年前,這里已成為母校的定點社會實踐基地。
實踐團隊成員提出要去看看我,我專程趕回老家。這次,依舊是表哥去接他們。
表哥早已換成了小轎車,路則是縣里統一硬化的水泥路,來回不到一小時,團隊的三位成員已經圍坐在家里的沙發上,吃著水果喝著茶。
沉默了很久,其中一位成員道出了心中的疑惑。
“聽前幾屆老隊員講,這里很窮,路很難走,尤其是那座橋,怎么我們都沒有看見呢?”
我哈哈大笑,反問道:“十年了,難道我們這里不要發展變化嗎?”
三人面面相覷,都笑起來。其中一個比較外向的女孩開口道:“我們當然希望這里發展好了。但來之前,我們幾人還商量,一定要到那座橋前看看。這些年來,每一次換屆之前,老隊員都要給我們講‘河道推車’的故事呢!”
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我讓表哥開車帶他們到了當年推車的地方。一座嶄新的橋梁已經橫跨在河道上,路兩旁的山如同刀劈斧砍一般挺立,山腳開辟出一條嶄新平坦的公路,公路蜿蜒著通向遠方,來往的車輛還不少。山里流淌出的泉水則被縣里的飲料公司開發,創造出了礦泉水品牌。
隊員們坐在車里,七嘴八舌地議論著社團流傳下來的故事和他們所見所聞的迥異。
我聽著他們的談論,也不由地陷入了沉思:是啊,這十年來,何止是一條路、一個村、一個鄉的變化,整個中國不都是呈現出一種生龍活虎的發展態勢嗎?十年雖只是歷史發展的一瞬間,但就在這一瞬間里,我們抓住機遇,發展經濟,逐步實現了國強民富,照這樣發展下去……
“學長,這里發展好了,你說我們還需要來支教嗎?”他們突然停下了討論,問我。
“需要啊,你們來這里實踐,于自身,認識國情,增加知識,開拓視野;于當地,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們,讓他們都能接受新知識,培養新思維。這樣看來,無論這里發展如何,都歡迎你們來實踐。”
三個人笑了起來,“學長,這次我們回去了,要給社團成員們講一個新故事!
“什么新故事?”我問道。
“新‘河道推車’!
“新‘河道推車’?”我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思索著重復了一句。
“對,被開發利用的河道煥發出新的光彩,推動這里的農民紛紛買上了小轎車!
笑聲透過車窗,回蕩在山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