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土地流轉的探索之路
2012-05-11 17:51:00 曹雷 周歷 卞思杰 來源: 濟南日報 我要評論
[提要] 近日,章丘市龍山街道19個地塊流轉簽約儀式舉行,2000多名農民變成了“工人”。近日,本報記者兵分三路,分別來到歷城區、市中區、章丘市進行調查采訪,探尋濟南土地流轉的發展現狀。




編者按
近日,章丘市龍山街道19個地塊流轉簽約儀式舉行,2000多名農民變成了“工人”。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正經歷著這樣的轉變。記者從市農業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已達43.29萬畝,較上年增加7.29萬畝。今年,更多的土地流轉方式開始出現,政府主導、合作社主導、園區主導等多種模式都有,但無一例外皆是在摸索中前進。
土地流轉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基礎性工作,只有使一部分農民土地通過流轉向另一部分農民集中,農業才會形成集約經營。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沒有土地流轉,就沒有現代農業。實現土地流轉,集中由少數人通過投入資金、技術來開發經營,既可以防止土地拋荒,又可以達到合理利用土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實現土地流轉,可以改變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現象,有利于實現土地、勞力、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組合,有利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近日,本報記者兵分三路,分別來到歷城區、市中區、章丘市進行調查采訪,探尋濟南土地流轉的發展現狀。
歷城
政府主導型———
唐王百畝農業園區達40余家
暮春時節,草長鶯飛,甘藍、西葫、韭菜……各種時令菜蔬正在鉚足了勁生長,展示著生命的活力。早上七點半,唐王鎮西王村宏園翔合作社的社員王連軍吃過早飯后,騎車趕往他們的農業園區——— 宏園翔新奇百果觀光園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而這里,已經是廣大市民進行蔬菜采摘、農事體驗、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在園區采訪的一上午,先后有3批市民共計50余人來到宏園翔新奇百果觀光園采摘蔬菜、瓜果,王連軍的工作就是為市民提供解說、過秤、裝箱、收款等服務,一上午市民采摘的草莓、西葫、甘藍等就裝了30余個箱子,王連軍拿著2000余元的鈔票,臉上堆滿了笑容。除了市民采摘外,一上午來園區訂購蔬菜的單位車輛有了七八輛,個個滿載而去。
據園區負責人王連成介紹說,該園區實行統一流轉土地——— 統一供苗——— 統一管理的經營模式,30余名社員可獲得每畝每日30元工資+年底分紅回報,年人均增收3萬元;同時帶動全村120戶、500名農民參與都市農業開發建設,目前全村調整結構面積600余畝,占耕地面積的3/4以上,西王村已成為全鎮特色蔬菜、瓜果種植示范村,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土地流轉不僅帶來全鎮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而且促進了農民增收,流轉土地的農民每畝土地一年租金達1000元,再加上到園區打工、年底分紅,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更多的轉向了二三產業,土地流轉真正釋放了勞動力資源的潛能,使農民實現了一份土地多份收入。”唐王鎮副鎮長李在臣介紹說。“一畝地的收益三四千元,除了養家糊口外做不了什么大事,通過流轉土地,100畝的收益集中在一起就是三四十萬,集中起來有利于擴大再生產、豐富園區功能,發展農業旅游。”談起發展蔬菜采摘、觀光農業,于家煜春種植園的于振祿興致勃勃,不但市民來采摘,農產品的牌子叫響了之后,市區家樂福等超市還上門來收購農產品,實現了農超對接,減少了運輸等成本投入。
目前,唐王鎮通過土地流轉建設的占地面積100畝以上的農業園區就達40余家,土地流轉總面積達1萬余畝,涉及綠色蔬菜、花卉苗木、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多個行業和環節,土地流轉成為串起現代農業產業鏈的“連心線”,把5000農戶、2萬農民納入了“合作社+企業+園區+市場”的產業化經營,增強了單家單戶所不具備的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今年一季度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295元,同比增長10.6%。
以政府為主導進行土地流轉,歷城區的做法在全市獨樹一幟,而且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一是統一流轉合同文本。所有各鎮(辦事處)土地流轉統一使用由區農業局監制的流轉合同,在合同中明確了流轉期限和流轉資金遞增幅度,避免因流轉期限過長引發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的發生;二是實行登記制度和報、備案制度,完善檔案管理。每宗土地流轉合同簽訂時,都要到街鎮經管站或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進行登記備案,由街鎮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檔案;三是培育和發展土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在農村土地較多的仲宮鎮、唐王鎮、董家鎮、西營鎮、彩石鎮、郭店街道、荷花街道等7個街鎮建立起規范的土地流轉服務大廳,6個街鎮依托經管站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站,成立土地流轉信息員隊伍,在城鎮中心比較顯眼的地方設立了電子屏幕,在區域內發布流轉信息,同時依托濟南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信息平臺對外發布流轉信息。村級建立土地流轉聯絡站,為流轉雙方提供合同簽定、土地評估、政策咨詢等服務內容,自上而下規范有序推動土地流轉。
市中
企業主導型———
山體流轉立體化發展園區農業
在 與
濟南市區
關系緊密
的市中區,
農村土地流
轉方式以園區
農業流轉最為典
型。記者采訪了市中區農發局,并走訪幾家現代農業園區了解到,園區內山體流轉面積較大,且土地利用率較高,其中滲透著較高的智力因素,服務業與旅游業也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逐步興起。“現在我流轉的土地有將近4000畝,其中2400—2500畝是山體。”市中區紹而老家農場負責人崔立榮介紹,山體流轉以集體流轉為主,即與村集體簽訂長期流轉合同,“主要涉及紹而村和蠻子莊村,與村集體簽訂合同比較省事,我一口氣兒簽了30—50年。”
這些通過集體流轉方式流轉過來的山體,崔立榮用來建立水庫、池塘、進行中草藥種植和旅游開發等。記者來到崔立榮剛剛流轉來的“生肖谷”看到,連片的山體上有12條“分水線”,因此被崔立榮寓意為“12生肖”。“山谷里建上水庫存上水,以后我們的生產用水就足夠了,雖然一次性投資比較大,但是長遠來看,比打井成本低得多。”除了修建水庫,崔立榮還在山谷里種植了許多中草藥材,桔梗、金銀花、枸杞等品種都在試種過程中,預計未來將達百種。“中草藥總占地面積2000畝左右,今后我打算帶動周邊百姓也種植中草藥,擴張到5000—6000畝。”崔立榮說。
除了通過村委集體流轉的方式,崔立榮介紹,他還與當地百姓簽訂了一對一短期流轉合同,“因為山體大多用來做設施建設、水面建設、旅游開發等項目,投資時間長,需要一簽幾十年,但是長期合同的弊端是資源占用太大。”因此,崔立榮以1年1交租金
的方式從3個村里300多戶百
姓手中流轉了一千多畝
土地,用來種植糧
食、蔬菜和進行
豬、雞等牲畜
的散養。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愿意留在農村的年輕勞動力越來越少。“我們農場里有80%—90%的農民是50后或60后,其中又有95%是女性。”崔立榮介紹。記者從一位正在田間勞作的蠻子村的張姓婦女處得知,她每年年初可以領到1000元/畝的租金,給農場打工每天有40元的工資,每月干得多還可以拿獎金,最多每年能領到2萬元。“實踐證明,現代農業必須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才能提高利用率。”濟南豐茂現代都市農業園負責人王建明說。濟南豐茂現代都市農業園位于濟南繞城高速南出口附近,“這里距離濟南市區近,土地價格比起郊區要貴4—5倍,產出率低的話是不可能生存的,因此我們要引進智力資本,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王建明說。
王建明認為,解決近郊農業的方式就是提供高端服務,提高土地產出率。因此莊園里種植了多種進口月季,30多個品種的觀賞荷,9種梅花,以及5個品種的海棠。同時,莊園還組織青少年聯誼活動、車友會露營等活動,吸引市民前來體驗。
在園區打工的農民都轉為了“產業工人”。“我們這里向市民出租菜園,每60平米年租金5000—6000元。此外,還養有珍稀苗木花卉、錦鯉、藏獒等。一棵梅花1萬多,一條錦鯉58萬,來打工的農民就負責打理這些菜園花木。”王建明說,由于種植技術含量較高,他們會對農民定期進行培訓,傳播現代農業理念,因此,到莊園打工的農民50歲以上的僅占一半,其中女性為1/4。“每人每月工資能拿到2000元左右,此外還有過節福利等。”
章丘
合 合作社主導型———
“土地托管”讓農民省力省錢省心
土地仍歸農民自己所有,但土地的“管理權”委托給農機合作社,這種不同于土地流轉的新型“土地托管”模式,近日出現在章丘的辛寨鎮和高官寨鎮。記者調查發現,由于這種模式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還能達到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效果,頗受農民歡迎。
當記者問到愿不愿意將
自家的地托給合作社時,柳
塘口村村民紀正強答得
很是痛快:“咋不愿意
呀,地托給他們,夏收
和秋收的時候不用
跟廠里請假啦。”
“忙活一
年,一畝地也就收個七八百塊錢。可要是跟烤漆廠請假,一天就得少收入一百塊。”紀正強說,“跟合作社簽了合同后,就省事多了,忙時不用回家,合作社把糧食給送到家中,而且收割、耕種比平時還有優惠呢。”紀正強所說的優惠,是指合作社每年提供小麥聯合收獲、玉米機播、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土地深松旋耕一遍、小麥機械播種等6項農機作業服務,共收取費用275元/畝,如果農戶與合作社簽訂合同,就可享受5%的優惠;如果農戶在簽合同時一次性將作業費交齊,則可優惠8%。
記者了解到,該模式依托當地的農機合作社,目前針對糧食作物推出“全托”和“半托”兩種服務模式,農戶可自由選擇。“全托”就是農戶將土地委托給合作社全權管理,由合作社統一采購種子、農藥、肥料;統一耕地、播種、收割;統一田間管理的全過程委托管理服務;“半托”就是農戶根據自己的需要可選擇服務,如只選擇由合作社進行機械播種、收獲,田間管理還是要自己干。
這種新模式之所以受到農民歡迎,是因為解決了現在農業發展中的諸多難題。“最直接的好處是解決了目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農忙時所有的農活都是由農機合作社完成,在外打工的人也不必著急往家趕了。”辛寨鎮副鎮長劉秀昌介紹說,“簽了托管合同,農機合作社保證適時收割。過去由于搶收,農民一畝地的糧食損失在25公斤以上,現在這反而成了增收的一塊了。”
辛寨農機合作社社長紀經長告訴記者,農機戶在合作社統一調配下,進行“成方連片”作業,既能保證作業面積,又能提高作業收入,實現了農機作業的最大利潤,同時還能讓農民親身感受到“省力、省錢又省心”。
按照章丘市農機局的推廣計劃,今年還將引導5—6家合作社參與“土地托管”,托管面積達5萬畝,到2015年托管面積將達40萬畝。
記者觀察
農村土地流轉成績之中有隱憂
位于濟南南部山區的濟南市市中區石崮都市農業生態園,在回歸原生態、非大田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和觀光體驗農業,定位為生態、休閑、體驗和示范基地,土地流轉形式也多元化。生態園面積共1400多畝,80%以上的土地屬于村集體流轉,其中70%為山地,用來種植生態林、果樹等。山下則用來進行蔬菜和雜糧種植。20%的耕地從村民手中直接流轉。
園區位于歷城區仲宮鎮、市中區黨家街道和十六里河街道交界處,隸屬于十六里河街道,涵蓋石崮村、石匣村和朱家村,春季需要用人的時候,大約可雇用附近村民50人左右。多為建筑工、荒山綠化或蔬菜糧食種植等工種,不同崗位收入不同。“種養殖崗位按月算,每個月500—600元。”園區負責人于祿海介紹。
談到土地流轉過程中的難處,于祿海坦言:“與村集體簽訂的長期流轉合同雖然理論上是一簽幾十年,但是其中機動因素很多,往往換一屆村委會就要鬧一次糾紛,這種‘扯皮’實在讓人頭疼。”在土地流轉期間,于祿海深受協議不被保護之苦。“希望能有個權威部門及時登記和保護流轉合約的有效性,使合同不會因為雙方人員的變動而變更效力。”于祿海認為,只有這樣才可能提高土地流轉效率,降低流轉成本。
濟南豐茂現代都市農業園負責人王建明也表示,他曾經嘗試過從村集體中流轉土地,但是也遭遇了類似的麻煩事,不得不抽身而退,目前的南豐茂現代都市農業園是他從市中區政府手中直接流轉過來的。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只有歷城出實招鼓勵土地流轉——— 從事蔬菜、林果、花木等大規模高效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形成規模經營的,每年安排財政預算1000萬元資金進行專項扶持,其中對新增連片流轉耕地面積在100畝以上、300畝以下,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流轉主體明確,流轉合同規范的主體、農戶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每畝給予一次性獎勵200元;新增連片流轉面積在300畝(含300畝)以上、流轉期限5年以上、流轉主體明確,流轉合同規范的主體、農戶和村集體,每畝給予一次性獎勵300元。區財政將流轉獎勵資金分別按照5:3:2的比例給予轉入土地的規模經營主體、轉出土地的農戶和村集體經濟組織一次性補助。本版撰稿/本報記者曹雷 周歷 卞思杰
![]()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