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大哥把調節矛盾糾紛當"專業愛好"
他曾經是一名軍隊干部,轉業后任青島市四方區原小白干路街道辦事處副處級信訪員、阜新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退休后本可以在家安享天倫之樂,但他卻選擇了以滿腔的熱情,調解居民矛盾糾紛,為百姓排憂解難。
大眾網記者 趙新婷
他曾經是一名軍隊干部,轉業后任青島市四方區原小白干路街道辦事處副處級信訪員、阜新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退休后本可以在家安享天倫之樂,但他卻選擇了以滿腔的熱情,調解居民矛盾糾紛,為百姓排憂解難。有人說他,退休后養老金比較多,老伴也因病動過大手術,在家照顧老伴就行了,干嘛還要找累受呢?但他說:“雖然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了,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在黨員這個位置上永遠不會退休。我16歲入伍,20歲入黨,在部隊大學校里受黨的教育20多年,轉業后又在地方黨組織的培養下成為一名副處級干部,盡管已67歲了,但我是有46年黨齡的老黨員,還要為人民群眾服務下去。”
他就是青島市市北區敦化路街道伊春路社區黨總支部所屬第一黨支部書記、“車大哥黨員調解工作室”的創立人車傳慶。
他成立黨員調解工作室 調解矛盾糾紛是“專業愛好”
車傳慶住在伊春路社區,深知這是個老城區,基礎設施較差,低收入群體較多,青島市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在社區內,外來務工人員也多,相對帶來的矛盾糾紛也較多,給社區工作人員帶來較大壓力,也讓工作人員很難辦。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為分擔社區工作人員壓力,他就主動“請纓”并由社區黨總支上報,經街道黨工委批準建立了“車大哥黨員調解工作室”。
調解居民矛盾糾紛更是他的“專業愛好”。他在實踐中體會到,做好調解工作首先要有一顆熱愛調解工作的心,還必須遵循自愿平等、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尊重當事人的權利三條原則。
社區有一位76歲高齡的老人來到社區,說他的兒子、兒媳每天都很晚回家,不干家務,不孝敬老人,影響他和老伴的休息。因為老伴患有心臟病,甚至于看到他們就氣得哆嗦。幾次讓兒子搬出去住,可他們就是不搬,老人要上告法院。他兒子也來鬧,說要讓法院判他們脫離父子關系,他才搬。經過他和調解人員反復多次調解,老人的兒子、兒媳總算答應搬出去了,可后來又被別人挑唆變卦不搬了。根據這種情況,他和該樓長及其調解人員商量多次,又開始持續登門做工作,并根據事態發展,把其中一方請到社區做工作,避免新的矛盾發生。有好幾次做工作到夜里十點多。由于他耐心、細致的調解,避免了兩次訴諸法律程序,最終,老人的兒子、兒媳一家搬出去了。在他的努力下,這兩代人非但不吵架了,孩子們還經常回家看望老人,一家人和睦相處。
社區一位住在一樓的居民到居委會反映:由于樓外鋪設磚地高于她家地面,讓本來就潮濕的環境更加潮濕,下雨天雨水就會流到她家樓外,滲入家中。她多次找施工方反映無果,她兒子一氣之下把施工方正在建設的“羅馬柱”踢到了一片,影響了施工的進度。根據此人反映的情況,他和其他同志一起找到了施工方,做了大量的工作,終于達成了一致:施工方同意按照他的要求進行改建,她也答應賠償損壞的建筑物,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為了鞏固調解成果,他又根據實際情況做了幾次回訪,確保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他口袋里總揣著社區糾紛小本子 成了大家的“車大哥”
社區是個大家庭,需要人人都做出奉獻,他熱愛社區,愿盡自己所能為社區做事,只要是社區的工作,他都積極參加。盡管他腿部在部隊時受過傷,留下傷痛,但他在“創城”活動,打掃衛生、文體活動中,都首當其沖。他還經常清倒自己所住樓道里的垃圾,看護鄰里病人。在他的影響和感召下,他們黨支部所在樓院被市北區評為社區“紅旗樓院黨支部”。
社區有一位獨居老太太,和鄰里相處的不太好。車傳慶了解到她的情況后,對她所住單元里的部分居民進行了走訪,耐心地做大家的工作,勸大家要多關心這位老人,不要歧視她。她對車傳慶很信任,讓他買藥和報銷藥費。逢年過節車傳慶還與居委會的同志登門到老人家中送去慰問品。在他的努力下,鄰里之間實現了相互理解,關系得到了緩和,大家被他的責任心所感動,幾位鄰居還義務承擔起了照料這位老人的任務。現在鄰里關系比較融洽了,老太太見人就夸鄰里們真好,“車大哥”真好。
車傳慶被評為2011年“感動青島十佳人物”,市北區委獎給他萬元獎金,他把獎金全部捐給了社區。他說“我們社區是一個老城區,一些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把黨和人民給我的獎金應該回報給國家和社會,給我這份榮譽就足夠了”。
車傳慶的口袋里總是揣著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從各個渠道收集來的信息,哪家夫妻不和,哪座樓上有鄰里糾紛,他都了如指掌。他近幾年來調解了數十起社區矛盾糾紛,受到了社區廣大居民的高度贊揚,大家都親切地稱他“車大哥”。







